資訊
報考
查詢
資料
獨家

如何學習石刻碑帖與書法創(chuàng)新
整理:中國美術高考網
| 來源:
| 作者: | 發(fā)布時間:2014-04-24 15:47:20
古代無攝影印刷術,名人書跡,賴石刻碑帖以流傳。原跡手書用筆之意,不能全部表達,有些古碑,特別是南北朝碑,刻工粗劣,刀鋒掩蓋了筆意,學之困難。甚至誤認刀鋒石泐為筆法,勉強模擬,走入歧途。此亦書道下衰原因之一。故米芾云“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畫,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 余少學書,用功至勤。從唐碑入手,在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諸家碑版中,已初步察覺先后筆畫間顧盼呼應,真書與行書相通。但臨之欲使真書化為行書,難以實現。嗣讀《畫禪寶隨筆》,董其昌云:“余年十七時學書……更二十年,學宋人,乃得其入處”。遂注意學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書。董氏題蘇書《赤壁賦》真跡云:“全用正鋒(即中鋒),是東坡之《蘭亭》也。每一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珠。嗟乎!世人且不知有筆法,況墨法乎?”所謂波畫盡處聚墨如黍米珠者,筆鋒運至畫盡之中心提出,聚墨呈立體感,中鋒收筆也。 中鋒收筆,筆端鋒毫,無一根絞攏,續(xù)寫第二筆、第二字以至全篇,暢通無阻,一氣貫注,真書自然通行。《赤壁賦》中,中鋒與側鋒互用,細察其他書家雷同。最后領會到用筆之要為:“中鋒為主,側鋒為輔,一歸于中”。曾作《用筆論》詳述之。(注)學習刻本碑帖,要能透過刻本表象,領會手書真跡原貌。 例如北魏《張猛龍碑》,刀鋒畢露,但先后點畫之間顧盼隱然,學之困難。若按上述用筆之要,懸腕執(zhí)筆,大起大落,加以熟練,可以學成。此種筆法,在米芾小行楷題《褚遂良黃絹本蘭亭》跋真跡中,可以顯見,但非初學者所能。曾取若干名跡與精刻初拓本相較,除碑石歲久泐肥及后人剜肥者外,一般刻本字跡比墨跡略瘦,而點畫間輕重用筆之差,往往拉平,不如原跡精神奪目,此皆刻本之表象,臨學時應注意,莫為表象所感。 孫過庭《書譜》指導臨古:“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似有形似神似之別。先求形似,后求神似。趙孟頫臨《定武蘭亭》,形神筆肖,可以亂真。但董其昌臨古,全是自運,不求形似。董云:“臨仿歷代,趙得十一(十分之一),吾得十七(十分之七)”王羲之臨鐘繇《丙舍帖》,絕似自書《蘭亭》。鐘繇時代,尚無理法消盡,如此成熟流麗之行書乃羲之汲古推陳之自我創(chuàng)作。《西樓蘇帖》中所刻蘇軾臨王羲之草書《講堂帖》,全是蘇法。蘇自題云:“此右軍書,東坡臨之,點畫未必皆似,然頗有逸少風氣”。指神似也。清何紹基日日臨池,功力深邃,所臨漢碑甚多,無一形似。其自述創(chuàng)新經驗云:“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種不妙,無妙不臻。”卒成一代大家。以上諸例,可知卓越書家,具備深厚基礎后臨古,不邯鄲學步,追隨驥尾,而是取其神髓,為自己創(chuàng)作服務。人類智慧,間接知識多于直接知識。書法創(chuàng)新,如不重視傳統(tǒng),擴大間接知識面,而閉門造車,不能成器。至于學宗一家,化成多體,是各人天賦內因不同。學古人書,內因與己相同部分,吸取化為己有。各取所需,從而借鑒創(chuàng)造。千人千面,出于自然。或以為書法新貌,已為前人創(chuàng)盡,是不合實際之杞人妄憂。藝術創(chuàng)作,總是要求,不外真、善、美。若故作驚奇,如傅山論書:“寧丑、寧支離”。是對當時政治社會不滿之變態(tài)心理。至如以畫代書,隨意描繪,古已有之,早被批判。孫過庭《書譜》云:“復有龍蛇云露之流,龜鶴花英之類,乍圖真于率爾,或寫瑞于當年,巧涉丹青,工虧翰墨,異夫楷式,非所詳焉”。若取畫意入書,黃庭堅名作《李白憶舊游詩卷》,整幅布白,落英繽紛,宛如一幅繁花織錦。乃由其翰墨工深,再加其字外工夫之所致。非朝學執(zhí)筆,暮思創(chuàng)新者所能想象。


← 輸入專業(yè)分,測測你想上的學校,需要多少文化分?
← 實時發(fā)布最新的藝考資訊,解讀藝考最新政策、招生簡章、錄取規(guī)則。
← 解答在藝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全程提供藝考報考最佳方案。
點擊查看更多與《如何學習石刻碑帖與書法創(chuàng)新》相關的信息
- 篆刻的基本技法
- 臨摹趙體楷書的兩大章法
- 楷書的筆畫手法和運筆要領是學習之
- 篆書入門課程 小篆包裹結構的分析
- 篆書入門課程 小篆的排疊結構分析
- 篆書結構分析之附麗結構
- 篆書入門課程 小篆的相讓結構分析
- 篆書入門課程 小篆的相背結構分析
- 初學篆書入門課程 小篆的獨體結構
- 初學者如何快速有效的識別篆書
- 石雕工具:石材雕刻必備“七劍”
- 雕塑的制作方法

(二)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yè)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lián)系。郵件:mkaocn#163.com (發(fā)郵件時請將#替換為@)




排名
高校名稱
人氣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