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甲骨文到現在漢字,中國有很多的字體,包括:篆書,楷書,草書,行書。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后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于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
作為小篆初學者,首先要熟悉小篆的結構。自然小篆有很多結構等著你來學習,其中包裹結構是分類最多的,這點作為初學者應好好練習。
小篆包裹結構介紹:
包裹結構都有圍包著的體勢。上包下、右包左的字宜闊,要圍中有缺,有舒展秀勁之氣;下包上、左包右和四包圍的字宜收,使外圍而不死,有靜穆之感;使內布置爽然,內外有呼應之勢。
小篆包裹結構分類:
1.上包下
2.右包左
3.下包上
4.左包右
5.四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