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材
雕塑最常用且最廉價的主材是泥,與雕塑家最親近的也是泥,它具有可塑性強,改動方便,保存難度小,溫度適應范圍大,造價低等優點。從小稿子到大型雕塑,都是用泥塑造原型。
但不是所有的泥都可以作雕塑的。它必須是粘性強、質地細的泥土。目前我國常用的泥有:
黃泥土,產于山丘地,土質較細,粘性強。
青灰土,產于我國江南一帶,粘合性強于黃泥,且土質細。
土紅色泥,土質細,粘性好,收縮小,是雕塑的理想用土。
陶土,顆粒均勻,粘性強,土質細,但收縮性較大。
這些泥使用前應經過多次攪拌,其使用效果才會更好。
除了用泥做雕塑外,還有用油泥、面、糖等材料來做雕塑的,面粉和糖在民間運用較多,而油泥也常常為雕塑家所用。油泥是一種人工制造的合成材料,它由廢橡膠、蠟、植物油或機油、滑石粉等材料熔制而成,具有粘性強、不易干裂的特點,但受溫度影響大,價格高,量少,所以一般雕塑家常用它做小稿子或尺寸較小的作品。
2.輔材
雕塑的輔材較多,它們主要都是為了加強雕塑的強度。這些材料有木質、金屬、絲麻等。木材有方木、圓木、木板、木塊等。金屬有鋼筋、角鐵、鐵絲、鐵釘等。綜合材料有棕繩、棕絲、塑料薄膜等。
6.深入(見第49頁圖4—8)
深入包括各形體間在比例尺寸上更精確,空間感更好,體量更渾厚,轉折更明晰,同時也包括對對象的細節刻畫更充分,表面肌理處理更完善,人物個性氣質表現更準確。
形體的深入首先應建立良好的尺寸觀念,在反復核對以后,同時調整體量關系和空間秩序感。(如圖4—9)
體量關系實際上是隨著塑像的深入,也在自然而然地完善。
左右關系和上下關系學生容易掌握,但前后關系就比較難,不過前后關系在側面就顯得明顯了,但有時在側面調整以后,又可能會影響正面左右臉的對稱關系,所以要求學生從多角度觀察,反復調試,而不是老在一個面做。
在做雕塑的過程中,由于形體是復雜的,變化的,各個大小不一的體積之間的銜接關系也特別復雜和難以表現。因此,我們在這里概括四種關系。這四種關系正是形體與形體、骨與骨、骨與肉、肌肉與肌肉之間的關系,且這四種關系不是單獨存在而是相互轉換并存的。
①這是單個形體(如圖4—10)的變化,可以看出它產生了扭曲,而這種扭曲使形體產生了由陰向陽或由陽向陰的轉換,所以請同學們注意,人頭像不像積木或是模型那樣死板,而應將其視作一種有機體,這種有機體變化的過程是類似于生命生長的過程,從而使雕塑更具生命力。在頭像中有許多這種情形,如頭像中眼眶的變化。
②這是兩個形體之間的變化(如圖4—11),一個物體放在另一個物體上,并覆蓋了另一個物體的一部分,這兩個物體可以是方體、圓體或是異形體。如在頭像中鼻體和顏面的關系。
③這是兩個形體的關系(如圖4—12),一個物體懸在另一物體上,這種形式在人頭上幾乎沒有,但卻有時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雕塑上。那是由于結構松散、形體與形體間的空間位置關系不準確而拉得過大。 <BR><BR> ④a物穿過b物,b物覆蓋a物,也有b物不完全覆蓋a物(如圖4—13)。這種關系正如人身上的骨肉關系。肌肉覆蓋骨頭,而骨頭又穿過肌肉。
理解了以上四種關系,就可以較為科學和準確地認識形體,表達形體。
空間關系的進一步正確,形體關系的進一步明確,形體面向轉折的調整就更準確。
講到轉折就要講高低點的關系。所謂“高點”是相對“低點”而言,是頭像中凸出的點,頭像相對低凹之處,也就是所謂的“低點”,而高點和低點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會形成“高點區域”和“低點區域”,轉折面與面之間的交點地帶即是“高點區域”,高點區域給人膨脹、擴張、渾厚而有力量的感覺;“低點區域”是那些處于陰影部,形體中凹下去的地帶,它給人收縮、虛無和神秘的感覺,而這兩種關系又是相互對比、襯托,好比繪畫的虛實關系。而往往這種“高點區域”和“低點區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是相互轉換,這種轉換正是雕塑的“生命力”的體現。
五官細節刻畫。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從這一步開始時,我們要求學生先做“加法”,不要求考慮效果,先看自己能理解多少,能表現多少,注意這里的“加法”不是指體量中的加法,而是指盡自己最大理解,去“說明”對象,要求對一些小的細節的解剖非常熟悉,并一定要仔細并多角度觀察對象。這里我們著重講講眼睛的變化。
正面平視看一只眼睛的兩個眼角的關系是內眼角低而外眼角高;側面平行看,內眼角在前而外眼角在后,而且由于它附著在球體上,所以兩眼睛的四個眼角的連線應成一個弧形。(如圖4—14)
眼球的位置決定了上下眼瞼的高點位置,所以有些雕塑家不做眼球,但卻靠眼瞼高點把眼球的視線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左眼與右眼的對稱感多數被視線打破,即一個眼睛的高點靠內眼角確定,另一只眼的高點則靠外眼角確定,且要注意左右眼睛的視線一致。另外上下眼瞼這個面也存在厚薄和翻轉的變化。
下面再談談嘴、身體和身的一些變化關系。嘴的變化,首先它是附著在一個柱體上的。所以口輪咂肌的所有連線也成弧形。另外它的面向變化也是復雜的,從側面看,它有向上、向前、向下、向里的面向變化。同時它又有如圖所示的從左到右的變化。而這兩種關系重疊在一起后它的關系就變得更復雜了。(如圖4—15)
鼻體要注意鼻骨與鼻頭的軟硬結合。鼻翼與整個體積的關系。(如圖4—16)
耳的小面變化關系。(如圖4—17)
肌理和質感的表現。骨:轉折方、硬,緊而結實;肉:轉折圓潤,厚薄不一,年青的富有彈性而結實,老年的松馳而干癟;毛發:轉折模糊,長短濃密不一,結構松軟而有彈性。
同體積的鉛球與同體積的乒乓球,在感官上鐵球更重一些,一方面這是色彩造成的,而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們之間的表面形態存在差異,一個細膩、光滑,工藝性強,對光反射弱,另一個表面顆粒較粗,形體不那么規則,工藝性不如前者強,表面對光反射的反差大。可見由于表現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所以隨著經驗的增加和對泥性的理解,在制作過程中要加強表現力,產生更豐富細膩的效果。
(注:剛開始初學者做雕塑,要求做“方”一些,要求“方中帶圓”,這是要肯定,不要含糊,死板一些也要比沒認識到的好。)
7.整體關系的調整
深入后,由于做了很多“加法”,就局部而言,表現得非常充分。而整體效果可能由于細節太多,讓人感到緊張,許多局部和局部相互抵消效果變弱,而且與整體沖突,甚至破壞了整體。所以又要回來做一些“減法”,讓充實的更充實,削弱的更削弱,加大對比。
有人說做頭像,眼睛寫神,鼻子塑體,而嘴巴寫意,這雖然是一個概念,但也不無道理,可以看出它要求在處理對象時要有側重點,要有虛實。有主有賓,有點有面,才能讓人視覺感到滿足,也才能形成更多層次的效果。據說,羅丹在做巴爾扎克時,人們都夸獎巴爾扎克的手做得非常好,而羅丹則立即用斧頭把手砍掉。因為他要的是整體,而不是局部,所以整體是第一重要的,當細節與之發生沖突時,一定要忍痛割愛,以取得最佳的整體效果。
(藝路網—藝術院校招生考試在線——第1時間為您傾心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