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
硯,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使用"研磨器"研制顏色、繪制圖案。至西漢時,制硯有了顯著發展,硯的種類增多,有石硯、陶硯、銅硯、漆硯等。漢至魏晉的石硯,盛行圓形三足式、四足式,雕刻風格渾樸,造型生動。漢代陶硯有龜形、山形、圓形、方形等。魏晉時,出現了瓷硯,多為青瓷硯,硯堂無釉,以利研磨,其形多為圓莆蹄足。
名稱:隨型水坑端硯
年代:清中期
尺寸:21*16*5
估價:8-10萬
該硯石質細潤,造型神工鬼斧,石質肌理自然,極富天趣,無人工修飾。硯面刻工精細,傳世包漿純厚,澤感強烈,開門見山。此硯是端硯中石質極品,存世極罕,配有老紅木盒。
隋唐以后,由于制墨工藝的發展,墨質漸優,可不用研石,對硯的要求相應提高。唐時硯質、硯式都發生了較大變化。盛行龜式、箕式、山峰多足式硯。名硯石相繼出現,如廣東的端硯、山東的紅絲硯、甘肅的洮硯等。這些硯材堅實、細膩、滋潤、發墨,并具有各種研美的紋理,如端硯有魚腦凍、蕉葉白、冰紋等。至宋代,士人更重石硯,尤其珍愛端石。當時石硯的只要式樣是"抄手硯",將硯背部分挖空,便于挪移,既輕且穩。陶硯漸為石硯所取代,但澄泥硯仍有發展。宋硯樸素大方,實用美觀。元硯雕刻風格比較粗獷、渾樸、自然。
名稱:長方紫端硯
年代:宋
尺寸:15*9*2
參考價:無定價
該硯清宮內廷藏,石質細膩,雕刻銘文"其色溫潤,其制古樸,何以致之,石渠秘閣,改封即墨,蘭臺列爵,永宜寶之,書香是托",落款"懶翁贊",印章"奇珍"。硯左邊款"停云館珍藏"(即文徵明家藏),硯背"書畫船第三硯,芾識"(芾即指宋著名書法家米芾收藏),刻字秀美,傳世特征分明,硯身包漿極佳,為藍皮紫端中精品,此硯存世極罕。
到明清時代,我國的制硯工藝更趨精湛,名硯佳品不斷涌現。明硯講究自然,出現了隨形硯,因材制硯,形式多樣,有蓮葉、人面、新月、古錢、瓢、錢等等,造型、雕飾古樸典雅。清硯講究精雕細刻,出現了許多石硯之作。當時,還非常講究硯石的色澤、文采、聲音、嫩潤及年代、石坑、題銘等,硯已由實用轉為藝術欣賞和珍藏了。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文物部門在考古發掘中,先后出土了多件稀世古硯珍品,令國際文物界和收藏界震驚。如1985年2月,在江蘇101號西漢墓中出土的"漆砂硯",堪稱我國最早的漆制硯臺,它不僅結構合理、構思精巧、美觀耐用,而且漆工工藝精湛細致,實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該硯現藏于我國揚州市博物館。再如,1970年在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石雕方硯"。這件由灰砂石雕琢而成的方硯正中是一個12厘米見方的硯盤,四周及方硯上下都精心。
中國十大名硯
1.端硯其料取于廣東肇慶高要市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故而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2.歙硯其料取于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干,滌之立凈。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3.山西澄泥硯為陶硯,唐宋時已是貢品。其精于雕琢,澤若美玉,儲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4.洮硯亦稱洮河硯。其料取于甘肅卓尼一帶洮河深水處。因而石質細膩,膚理縝密,發墨而不損毫,磨面不光,呵氣即濕。北方最為貴重。
5.山東紅絲石硯為魯硯代表,歷史上以其質地嫩潤,護毫發墨,色澤華縟,瑰麗多姿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6.四川苴卻硯,石質溫潤如玉、嫩而不滑。叩之有錚錚金石聲,撫之如嬰孩肌膚般細膩溫潤者為上品石,顏色以紫黑澄凝為最佳。
7.寧夏賀蘭硯采用賀蘭石,它天然形成深紫、綠兩色,相互輝映,色彩鮮明,紫底綠彩,雕刻藝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態的賀蘭硯。
8.貴州思州石硯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9.長期以來,吉林省松花御硯一直為宮廷專用,隨著清朝覆滅,這一名貴硯石失傳。直到1979年生產才得以恢復。
10.易水古硯石質細膩,易于發墨,雕刻古樸,為各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現在易水古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
識硯六法
看: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的,其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差別。
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來感覺像小孩皮膚一樣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說明其石質較差。
敲:將硯面用五指托空,輕輕擊打,或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石質的嫩與老。而歙石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最好。如果聲音為“噗、噗”,就說明該歙石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
洗:硯最好要經過清洗,尤其是古硯因硯面上墨痕斑斑,遮掩了硯的自然美紋,也分辨不清石的坑口年代,因此需要洗掉硯的墨痕,看硯石是否有傷痕和修補過的痕跡。
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說硯石物膠結緊,顆粒細;輕的說明膠結松。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
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考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于硯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幾道,馬上就會感覺出硯石的優與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