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增設書法課初衷好但實施難。 南方日報記者 丁玎 攝
針對中小學生漢字書寫能力退化的現狀,教育部網站8月26日發布了一則《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簡稱《意見》),要求“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中,要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展書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級的語文課程中,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
《意見》指出,書法教育應培養學生正確的寫字姿勢,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一至三年級著重培養學生硬筆書寫能力。三年級開始,過渡到硬筆軟筆兼學。在義務教育階段美術、藝術等課程中,要結合學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書法教育。普通高中在語文等相應課程中設置與書法有關的選修課程。中小學校還可在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開展書法教育。《意見》還強調,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書法教育的課程安排、教學管理、教師任職條件及資源配置等進行規劃。
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書法是中國學生的“必修課”。然而,信息科技的發展改變著人們傳統的書寫習慣,學生們總是“提筆忘字”,字體“歪頭斜腦”。
日前,教育部下發了《關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意見》,要求在中小學校語文、美術、藝術等課程中設置書法課程,其中三至六年級的語文課程中,每周安排一課時的書法課,爭取在今年秋季正式開課。
《意見》公布后,南方日報記者走訪了市內多所中小學的校長和老師,發現只有少數小學將在新學期正式增設書法課。以越秀區的文德路小學為例,該校將在一年級的美術課里每周插入一堂硬筆書法課,而二到六年級將在語文課中加入該課程。而在以書法為傳統的廣東廣雅中學,由書法家黃永光校長牽頭,在去年就專門引進了專業的書法教師,在高一年級開設書法選修課,每周兩個課時,報名的學生人數是招生名額的兩倍多。而荔灣區華僑小學、廣州市回民小學等學校則表示正在積極地籌備書法課程,并先在興趣班里開展書法教學。但幾所新城區學校校長則不約而同地表示,尚未接到上級文件。
除了學校之外,社會各界也在熱議書法課進學堂之舉,各中小學如何開展書法課程?將書法納入中小學必修課有何現實問題?書法如何走進學堂……都是大家關心的焦點。
【難題】
師資嚴重不足
無論是已經開設書法課的學校還是正在醞釀開設書法課的學校,其校長和老師們都大呼師資不足。
“在我們的老師隊伍中,并沒有配備專業的書法老師,而在學校的美術和語文老師中也很少在書法上特別精的。因此在正式開設書法課之前,必須要對老師們進行一輪培訓。”荔灣區華僑小學教導處主任李靜表示,教師培訓需要一段時間,因此,不排除會聘請專業老師來授課。
而身兼書法課老師和學校管理者的文德路小學副校長肖宇勇也表示無奈:“現在大部分學校都沒有專業的書法老師,我們學校也只有我一個算是專業的,但師資不夠使得暫時沒有辦法開展毛筆課,只能先設硬筆課程規范學生字體。”
目前,肖宇勇所在的廣東省書法家協會里約有2000人,但是會寫的人也不一定會教。“現在我一個人既要管理學校又要帶各班的書法課,確實是無奈之舉。”
課時如何安排?
除師資外,學校要開課遇到的大問題是課時。要打亂原有的課程計劃讓很多老師感到壓力很大。
“書法課的加入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對美術和語文課的課時安排造成影響,特別是語文課這種主科課程,如果要加入書法課需要很全面的考慮,稍有偏頗就容易引來家長們的擔憂。”肖宇勇表示,書法課程的安排不能影響主科課程進度,也不能形式化地隨便插入一兩節,因此學校實踐起來很難。
“單獨設課不太現實。”廣州市四中初中部的陳老師說,現在學生的課時安排已非常緊張,初一初二還有可能從學校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擠出一兩個課時,但初三則很難。
有課無教材
哪怕是有專門的書法課,專門的書法教材又從何而來?據調查,全國的中小學書法課程都沒有派發統一的書法教材,各學校都在“自籌”師資的同時在“自籌”課本。
業內不少人士對這種“自籌”書法教材的科學性提出質疑:無論是硬筆還是毛筆的教學,在坐姿、握筆、寫字姿勢以及運筆等基本功的教學上都非常講究,需要系統的教材作指導。然而,如今大部分“兼職”書法老師本身的書法修養就不是很高,假如再讓他們“自籌”教材,恐怕既為難老師又為難學生。
【建議】
利用社會資源填補師資不足
華師附中熱心推行國學的退休老教師鄭千一表示,“中國幾千年中華文化的根就在文字上,因此教育部重視書法教育是非常明智的。當然,教育應服從于認知,一味靠命令式教育也不行。現在在開展書法必修課課程中確實存在很多現實問題,例如師資、課程安排等問題。”鄭千一認為,在當前專業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可以先讓一部分字寫得比較好的老師或是借助書法協會等社會資源進行過渡,沒有來得及進行課程調整的學校也可以先開展一些書法興趣班或有關書法的活動,讓學生們在快樂的學習中培養對書法的興趣。教育部門也不妨請專家給老師們上課,傳授書法入門的教學方法以及推薦一些好教材,多讓學生臨摹學習。
另一方面,從中小學書法師資缺乏這一現象中可以看出,當前師范院校在傳統文化的教育上有缺失。普及書法的學習不僅要從小孩子抓起,更要在全國各師范學校里讓學生練書法,讀經典,提高師范學生的綜合素質。"
廣東廣雅中學書法課程專業教師龍攀也認為,教育部出臺這一政策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有著積極的作用。當前由于很多現實因素的制約,很多學校只能逐步推行硬筆書法的教學,但事實上,練好毛筆無論對規范字形還是對提高書畫的鑒賞能力都有更大的促進,畢竟能寫好硬筆書法的不一定能寫好毛筆字,能寫好毛筆字的一般硬筆也會不錯。而在書法課程的設置方面,龍攀建議最重要的不僅是教會學生寫好字,更需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培養對傳統文化研究的興趣。
■聲音
學生:樂意接受,擔心流于形式
何偉業(高三學生):“我覺得學習書法挺好的,書法是國粹,應該繼承。寫得一手好字也是一種特長,我都后悔當初沒有好好練過。而且練好硬筆書法對高考也有好處,作文里面就要求字體要端正,同時給閱卷老師好印象。不過希望這種課程的開設能夠長遠有效,不是流于形式。”
家長:全力支持,練了總比不練強
黃女士(二年級學生家長):“我們一家都全力支持學校開設書法課!以前每次看小孩的作業,看到那些歪歪扭扭的‘蟲體’,我心里又是惱火又是著急。我跟他爸曾經考慮過給小孩報校外書法班,但成本很高很多人搶,而且剝奪小孩子太多休息時間會讓他起厭煩情緒。現在學校這么做,我們感到非常高興”
許先生(高二學生家長):“我們大人都快不會寫字了,學校安排課程專門學習書法是很有必要的。雖然我不認為在每周一節的書法課里能真正提高多少,但最起碼比不練要強,讓孩子們領會書法的精神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他山之石
美國書法課怎么開?
在美國高校里,中國書法課有多種上法。有的開在藝術系,側重藝術欣賞(如東亞書法藝術欣賞)或亞洲藝術史,這種課不一定包括書法實踐;有的側重書法文化和文字知識,開在外語系或語言文化學院;也有的只教授毛筆書寫的技巧,不包括文化和文字的內容。
就目前而言,學生對書法的興趣主要源于他們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的需求,而這種需求又以中國經濟的強大勢能為推動力。把書法作為藝術來研究的人仍是極少數。所以目前中國書法課在美國高校里的推廣主要以中文教學為先導。
據媒體報道,中國書法課程便受到美國達拉斯德州大學學生的青睞。今年,已經開出漢語學分課程班6個,其中書法班1個,漢語言課程班5個,大學生和研究生選修漢語課程的人數呈上升趨勢,其它非學分漢語課程班也將陸續開出。
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采用的是學期制(semester system),每年在春季學期開一個書法班,學生限制在27人,要求至少學過一年中文或日文。據學生的特點以及課程設計的基本條件,該校書法課開在亞洲研究系,基本定位是文化類課程,名稱叫做“通過書法學習中國文化”。如何在一個學期內把有關書法的知識和技能盡可能多地傳授給學生,并促進他們的漢語學習,是課程設計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撰文 見習記者 畢嘉琪 南方日報記者 曹斯 實習生 周馮燦
統籌 南方日報記者 梅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