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的增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大學生在畢業后,不選擇就業,而選擇繼續深造。選擇繼續留在學校的這群人中,一部分人以保送研究生的方式留在本校,一部分人在努力地報考本校或者外校的研究生,另外有一小部分人則選擇了出國留學。那么,中國的研究生教育和美國大學的研究生教育除了用不同的語言教學外,還有什么不同呢?本人曾經在國內和國外都接受過研究生教育,在此提出一些自己的粗淺看法,希望對于即將或者打算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深造的大學生們有所幫助和啟發。
在具體比較兩者差異之前,我想先解釋一下關于“研究生”這個名詞的中美理解的差異。美國研究生教育分為兩個類別,一是碩士研究生,二是博士研究生。一般大學畢業生申請時,可以選擇申請碩士(master program),也可以申請博士(PhD Program),而且大部分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并不需要有碩士學位(具體的專業和授予學位要求,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要求,因此申請時,必須要先查明)。在美國無論是碩士生,還是博士生,都統一稱為Graduate students;與之對應,本科生則稱為undergraduate students。而對于中國學生來說,讀研僅指攻讀碩士研究生,如果要攻讀博士學位,那么必須是拿到碩士學位再參加博士入學考試,或者在報考碩士時就是碩博連讀項目(被擇優推薦)。
了解了 “研究生”的不同定義,我們下面開始對中美研究生教育之間的不同做一個簡單地介紹,將主要針對招生形式、學制和教學形式等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從招生方面來看;中國研究生院招生主要以考試為主,面試為輔;而美國研究生院招生的招生形式則以學生申請,擇優錄取為主。中國大學研究生以一年一度全國統一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考試結果為主要錄取標準。盡管近年來,國內也開始引入面試環節,但如果考試成績不達標也是沒有面試資格的。美國的研究生招生形式,相對靈活,除了硬性條件的規定,比如托福、GRE成績、學習成績(GPA)等,還給學生提供軟性的表現途徑,學生提交個人陳述(學生展示個人才華的機會),和提供推薦信(從第三方角度客觀評價學生),給學生從多個方面和角度展現自己能力的機會。
其次,從研究生的學制上來看,中國和美國研究生的學制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中國培養一名碩士研究生需要三年的時間,兩年畢業的學生被定義為提前畢業。這三年中,中國大學研究生除了學習專業基礎課程,還需要獲得一定的研究經驗。研究經驗的積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就讀院校和所學專業。國內知名院校老師的研究項目多,則底下的研究生機會便多;另外,學生物、化學等基礎學科的研究生需要做實驗,因此在一定程度積累了研究經驗。而美國大學碩士培養一般為兩年,有些應用性強的專業,比如酒店管理碩士,生物統計碩士等,有的學校甚至提供一年的碩士項目,迅速滿足市場的需求。一般美國碩士生培養主要是目的是讓大學畢業生進一步學習和強化和專業知識和技能,因此并不側重研究能力,對于有志于做研究工作的學生,學校會鼓勵學生繼續攻讀博士。
最后,中美研究生的教學形式也有極大的不同。中美研究生教育相同的一點是都采用導師制,但是盡管采用同樣的方式,但實際操作起來的結果卻大大不同。中國的研究生導師除了教學和研究,很多都帶有行政職務,因此分給學生的時間相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中國的博士比例還很低,因此老師學生比例遠遠低于美國的大學。在美國,如果是研究型的專業,針對有研究潛力并準備攻讀博士的學生,一個教授一般最多指導三到五名碩士研究生。隨著時間推移,最后堅持讀完博士學位的學生也是鳳毛麟角,因此教授最后也就是集中指導某一兩位學生。如果是應用性強的專業,美國大學主要集中對實用技能的教育上,雖然對學生的研究能力不是那么強調,但因為授課老師本著嚴謹治學態度,碩士學生畢業后基本也都有獨立完成項目的能力。而中國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往往需要指導十名以上的學生。因此,平均下來,分配給每個學生的注意力和精力大大有限,所以在國內經常出現三年研究生讀完后,獨立研究能力低,學術水平低的情況。
總的來說,美國的研究生制度是一種長效性、過渡性、多樣性的培養人才機制,在某些方面的確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而中國的研究生教育相較而言,學術研究能力培養不夠,實用性技能培養也不完善。因此我的看法是,如果同學們有機會領略國外不同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方法,相信對自身的發展和提高是更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