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日、2日,上海戲劇學院部分博士生、碩士生在戲文系丁羅男教授、校刊編輯部潘健華教授和研究生部王春云老師的帶領下,到南京大學進行了為期兩天的交流訪學活動。本次交流活動的主要內容分為兩部分:其一是觀摩由南京大學藝術碩士劇團演出的話劇《蔣公的面子》,其二是與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座談,主要是校刊《戲劇藝術》征求改版意見和建議及與研究生就相關議題座談。
《蔣公的面子》在11月1日晚演出,導演呂效平教授在開演前為觀眾介紹了關于這部戲創作的緣起和劇情的歷史考證,他說,蔣介石曾經在這座禮堂里不止一次地做過報告,在他做過演講的地方上演這樣一出調侃的喜劇,時間距離勾勒出的歷史穿越感叫人內心無以言表。《蔣公的面子》講述了1943年蔣介石任中央大學校長時曾邀請中文系三位教授吃飯,而三人卻在給不給蔣公面子前去赴宴的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爭論……這是一部嚴肅的歷史題材話劇,但演員們通過饒有韻味的臺詞和動作把政治、學問、社會、個人輕松地揉雜在一起,讓觀眾在笑聲中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和考量。
翌日上午,在南大仙林校區的會議室里,兩校師生展開了關于《蔣公的面子》和校刊改版的研討,校刊編輯部的李偉老師曾畢業于南大,擁有“雙重身份”的他在會上向大家介紹了《戲劇藝術》從1978年創刊以來的重大改革歷程,他說:“《戲劇藝術》在3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學術研究至上,學術品味第一,但近年來隨著學術環境的變化,辦刊也面臨了很多新形勢下的新問題,這是在今后的改版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南京大學周安華教授對《戲劇藝術》始終堅守學術品味表示贊賞,他說,在當下多重文化碰撞的過程中,使得我們的戲劇研究在存在方式和觀察角度上也發生改變,這是一個“重新定位”的過程,任何一門藝術,都不可能從本質上進行準確定位,它肯定要受到其他藝術的影響,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多種可能性。南京大學李興陽教授在談到南大戲劇影視藝術系主編的《影視文化》刊物時說,從學科交叉點上研究出的學術成果往往更具價值,更容易被刊物采用。南大老師們的建議對我院校刊的改版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談到《蔣公的面子》,我校丁羅男教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這部戲有分量、有思想,依托了綜合類大學深厚的人文素養,其中,打麻將一場戲尤其具有戲劇性,雖是言過去,卻也對當代知識分子有所啟發和警示。上戲的幾位博士生在發言中也一致認為《蔣公的面子》非常有思想高度,對一個大三學生能夠寫出如此具有功底的劇本表示欽佩。
隨后南京大學李興陽教授介紹了戲劇影視藝術系的學科建設背景,向上戲師生分發了學術樣刊并邀請上戲師生踴躍投稿。在交流即將結束的時候,董健老師蒞臨現場,他用帶有鄉音的語調對上戲師生的到來表示歡迎,同時對當下校園藝術的生存環境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胡新亮教授最后說,兩校學生以后應加強交流,相互學習,優勢互補,他甚至提出兩校學生可以互選課程、互認學分的設想,得到在場師生的一致認可。
中午,上戲和南大的研究生們在南大的食堂共進午餐,兩校學生在邊吃邊聊中交流各自的學習生活,互留聯系方式,結下深厚友誼。
下午一時,師生一行結束了這次南大之行,這不僅是一次成功的交流活動,更是一次關于南京、關于南大、關于上戲研究生的美好回憶。
(藝路網—藝術院校招生考試在線——第1時間為您傾心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