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羊城晚報》報道說,來自廣東的全國人大代表倪樂提交建議,改革或取消高考加分。其緣由很簡單,因為高考加分損害了教育公平,既無公平機制,操作上也不公平、不透明;高考加分政策太亂,跑兩下可加分,優秀學生干部可加分,招商引資可加分,有的地方甚至獨生子女也加分,加分項目超過190項;最高可加20分,而加一分就可能提升幾千上萬的排名……
倪樂代表這個呼吁實在不錯。教育要改革,那么高考就必須改革;高考要改革,那么現行的加分與保送制度就必須改革。當人們擔心“權力后門”、嚷嚷“高考是最公平的制度,動不得”的時候,他們不曉得,權力其實早已另辟蹊徑、另開旁門,繞開了千軍萬馬都擁擠在一塊的“獨木橋”,暗渡陳倉把自己的子女送達高考的彼岸,這個路徑、管道,就是加分與保送。
高考加分如此,中考加分也類似。許多地方的中考制度,是分“兩步走”來錄取的,第一步是“保送”,第二步是“考試”,有本事的不用參加后頭的“考試”,經過各種加分成了“排名”中的“佼佼者”,先你一步“保送”走了。
加分與保送的基因開始變異后,漸漸成了為權力金錢所開的“小灶”。高考改革沒改成,卻讓一些人“開小灶”吃得歡天喜地。所以,那些能吃上小灶的人,最反對改革現行高考制度,最愿意維持高考現狀,他們樂見高考“雙軌制”——傳統的考試與加分、保送雙軌運行,沒本事的人老老實實去考場考試,有本事沒水平者,就走加分的捷徑。
總之,權勢或優勢家庭,組成了“加分俱樂部”,在加分制度保護傘下,各顯神通、各個擊破;而加分保送的制度設計,本身就出自權力階層,所以在暗地里給權力后門留足了空間,對此,我稱之為是一種“軟作弊”。
在加分與保送制度下,最吃虧的是聰明勤奮但沒有門路的農村孩子。加分項目在照顧了一部分社會群體后,造成了對另一部分社會群體的不公。相比于混亂不堪的加分與保送制度,過去那單一單純的高考,只按考生總分高低排序,真是公平簡單多了,對權力、金錢、人情關系有著較強的抵抗力。
現在不僅只是一根高考指揮棒,加分、保送也成了另一根指揮棒。在這一指揮棒的指揮下,一些孩子也想搭上加分的車,于是,學鋼琴不是為了藝術,而是為了考級;練跑步不是為了身體,而是為了加分——這就是應試教育下很變態的中國現實。
更多藝考信息請訪問:藝路網藝術高考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