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升學考試季”,中考、高考的各類信息備受關注。昨天本報A4版報道了小升初除電腦派位、對口直升外的多種升學途徑后,不少初二、高二的學生家長致電本報詢問,升高中、大學是否還有其他方法?
本報記者了解后發(fā)現,相比小學升初中的多種途徑,初中畢業(yè)生的升學選擇并不是太多。對希望升學的考生來說,中考成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可以通過報考“特長生”的方式,以相對較低的中考成績進入重點學校。而高中畢業(yè)生或中職畢業(yè)生升讀大學,除了“一考定終生”的普通高考統考之外,升讀全日制高校的方式還包括保送生或在高考的基礎上獲得一定加分資格等等。
文/記者伍仞、黃茜
初中篇
必須參加中考
因為廣州中考是“二試合一”,也即一場考試同時具備初中畢業(yè)考試與升學考試錄取依據的作用,所以初中生如果想繼續(xù)升學,就必須參加中考。不過,如果學生本身具有藝術、體育或英語方面的特長,就可以通過報考“特長生”這條“捷徑”,以相對較低的成績進入重點學校。體育、藝術特長生必須是具有本市戶籍和正式學籍的初中應屆畢業(yè)生。政策性照顧的異地借讀生享有與本市戶籍的初中畢業(yè)生同等報名資格。
符合體育、藝術特長生報名條件的考生,可向畢業(yè)學校提出申請,畢業(yè)學校初步確認考生符合報名條件后,在廣州市高中階段學校招生考試服務平臺報名,招生學校統一時間對考生進行專業(yè)測試。市招考辦會同市教育局體衛(wèi)藝處對所有申報特長生的資格進行審批確認后,審批結果將在“中招平臺”上公布。
特長生關鍵詞
須第一志愿填報
需要提醒的是,具備體育、藝術特長生資格的考生,無論所報學校的招生計劃是只有一個批次或分兩個批次的,都必須在該校的首批次第一志愿填報該校,其余志愿則由考生自行選擇填報學校。不在首批次第一志愿填報該校的特長生,投檔時將按普通考生的錄取規(guī)則進行投檔。
體育、藝術特長生的投檔線為公辦高中公費最低控制分數線,但各招生學校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公辦高中公費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
據了解,各校對體育、藝術特長生的中考成績要求各不相同,如執(zhí)信要求取得體育、藝術特長生資格的考生,達到普通高中第二批錄取最低控制公費生分數線即可錄取。而廣雅中學體育特長生的中考最低控制線為廣州“老三區(qū)”普通高中第一批錄取公費生的最低分數線。
直升生關鍵詞
“直升生”不看中考成績
除此以外,在中考志愿提前批獨立批次,還有部分面向全市或面向本區(qū)招生的特色學校及招收“宏志班”的學校供考生選擇。獨立批次招生的部分學校會自己組織專業(yè)測試,結合中考的情況進行錄取。
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報考獨立批次學校同樣需要參加中考,并在全市統一網上填報志愿期間,在“獨立招生學校志愿專用欄”填報,同時在6月中旬參加相關專業(yè)基礎測試。在基礎測試成績合格的前提下,根據考生中考成績的高低進行錄取。
今年海珠實驗中學首先嘗試面向海珠區(qū)招收40名英語直升生。由考生所在的初中推薦、該校和海珠區(qū)教育局招生辦審核擇優(yōu)錄取,被確定錄取為英語直升生的考生仍需參加中考,但無需參照中考分數錄取。
高中篇
部分自主招生
除了參與高考外,高中生升讀大學的可選途徑也不多:一是保送生,這是由招生高校將保送生名額分配給各省、市的部分高中,高中根據保送條件甄選學生,學生參加各高校單獨組織的保送生考試,通過后可以不參加高考直接入讀大學。
另一種是在高考的基礎上獲得一定加分資格,比如各種政策性加分、照顧性加分以及獲得高校“自主招生”資格的加分。政策性加分如全國奧林匹克學科競賽的獲獎者、省市三好學生等榮譽的獲得者等等,照顧性加分如烈士子女、少數民族考生等。高校“自主招生”則是高校組織單獨的筆試及面試,給予最高20分的加分資格。
保送生關鍵詞
條件嚴門檻高
只有在德、智、體等方面有特別突出才能的學生,才能達到這一“門檻”。而通過資格審查的學生,必須參加各擬保送高校組織的文化測試及相關考核,通過后方能獲得錄取。在全國多個省、市的重點中學里有“不成文的約定”:即將保送生資格給那些也符合條件、但高考不一定能考上頂尖高校的“第二梯隊”學生。“保證盡可能多的學生能上名校,出‘高考狀元’的幾率也大一些。”廣東著名高中之一的一名高三資深班主任告訴記者。
為確保保送生選拔的公平性,一旦發(fā)現弄虛作假,考生將被取消當年的保送生資格和高考資格,弄虛作假的中學,則面臨著被重審、暫停甚至取消推薦保送生資格的處罰。
全國76所高校自主招生
以往,考生填寫志愿、參加考試、按照分數錄取,這一系列過程基本與高校無關,參與者只有考生和各省的高招管理部門。高校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統考統招的過程中未能充分體現。
從2003年開始,國家教育部開始探索擴大高等學校招生自主權。到今年,全國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已經達到76所。但目前絕大多數院校的“自主招生”還是“部分自主”:入選考生均須參加全國統考,成績達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確定的與試點學校同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的,省級招辦應向考生選報的試點學校投檔;試點學校進行綜合評價、自主選拔錄取。
加分與高考成績相加后投檔
76所高校對考生的條件和給予獲得自主招生資格考生的“優(yōu)惠政策”都不盡相同。目前“主流”的做法是,獲得高校錄取招生資格的考生可獲得一定加分資格,再以高考原始分+自主招生加分向其報考的高校投檔。但如果相加后的總分還是不能達到該高校的最低分數線,則該考生也不能獲得錄取。舉例而言,A大學的分數線為700分,學生小王得了20分的自主招生加分,但他的高考分數僅為675分,兩項相加為695分,還是不能被A院校錄取。
有家長做比喻:自主招生考試通過不是“保險箱”,只是加了道“保險栓”。目前,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在上海地區(qū)實行的自主選拔錄取中,其最大的突破在于面試結果即能決定錄取與否,高考成績只是錄取參考。
話外音
自主招生改革與公平如何平衡?
2009~2010學年最富爭議的消息,莫過于北京大學“試水”的“校長實名推薦制”。社會各界響起種種質疑之聲:校長推薦能否做到公平?這一做法對未入圍高中的學生是否不公平?
對此,民進廣東省委教育工委主任李偉成表示,在目前社會誠信體系比較脆弱的情況下,統一招考以外的其他升學途徑幾乎都會被質疑。“公平是目前最強烈的呼聲。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平,改革的范圍、力度要謹慎控制。但不能因此就不改革了。”李偉成指出,國外除了考試,還有多種入學途徑:如企業(yè)、社區(qū)、社團推薦學生入學,可以作為我們改革的參考,“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民辦高校進行類似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