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2010年高考來臨。
毋庸諱言,媒體和網絡,已漸漸失去臧否論說高考的興趣。
在某種程度上,這來源于歐美許多經濟、教育發達國家,由于人口趨勢造成高等教育生源不足,為保持國家競爭力(人才引進部分替代本土培養)、維持高教產業的紅火,大幅降低了留學門檻。由此,助推了中國青少年出國留學比例的上升,以及嚴重的低齡化。可以說,留學、綠卡抑或海歸榮返,已然成為比呆板的高考更有吸引力的話題,這還不用說前者一干鏈條催發出的商業價值,本身遠遠大于后者,前者更有資源和實力驅動媒體作出嶄新的議程設置。
外部動因的改變,并不足以將問題解釋完全。如前所述,出國留學人數的大幅增長、低齡化,中產以上家庭越來越多的“以腳投票”,歸根結底,來源于中國高考選拔方式、價值體系、改革邏輯,以及隨后的高等教育培育能力都存在問題。
而這些問題的存在,聯系到中國經濟結構由來已久的弊端(如專家所言,產業轉型升級說了很多年,卻還是只聞打雷、不見下雨),在舊有的經濟全球化、資本流動和組合方式、金融體系再也無法穩定維系之后,使中國大學的“制成品”“滯銷”問題前所未有的凸顯。大學教育無用論的盛行,對比前些年高教改革、教育產業化的高歌猛進,實乃辛辣而悲情的諷刺。
頗顯戲謔和悖異色彩的是,之于高考、高教改革,人人都能提出問題,包括官員在內,都明白其中弊端,但方方面面開出的藥方,以及逐漸應用到決策和執行層面的改革內容,卻既失卻機會平等、社會公正、階層融合流動,也并不符合優勝劣汰的效率權衡。甚至可以說,改革之頻繁,顯然構成了折騰,高中學生入學之初,其人、其家長、其老師竟然無從判斷兩年多之后怎么考試,穩定預期的破產根本無助于教育教學模式的轉變。
下個不恰當的定論,教改淪為折騰,恰恰要“歸功”于改革的鼓吹和策劃者。我們在批評鐵路、石油等行業的時候,常常將其稱為“計劃經濟的最后一個堡壘”,實際上,堡壘何其多!但無論別的什么堡壘,都無法與教育的僵化封閉色彩相提并論。
這個僵化封閉,一方面就是眾所周知、自上而下的嚴密控制體系,過分強調高中和大學教育的工具性價值,矮化教育本身應當具備的塑造健全人格的意義;另一方面則在于改革路徑的“求洋”、僵化和封閉——教材、教學方式、考試等選拔方式,在這些改革中,皆以美國(教育)為標桿(言畢美國說),輕率的割裂和拋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世界其他國家其他類型教育的有益經驗,無視中國社會現實和大眾心理,完全按照極少數政治、社會、教育學家認為“真善美”的價值標準予以推進……
例如,他們認為過去的教材是被“閹割”過的,所以現在要推倒重來,另搞一套,過分強調人本主義化、去政治化,甚至連歷史教科書也要將他們看來殊為“不美”的戰爭和中國的政治家、軍事家全然回避,好像不把語文課和歷史課變成悶騷文人的文集、落魄藝術家的作品展,就不是合格的教材。這些人卻不知,如此又帶來了新一輪“閹割”,如果我們去看美國的中小學教材,就能發現這些“二道販子”主張的偏頗。
再如,在高考仍然發揮著促進階層流動融合作用的今天,教育家們以錄取怪才偏才為由,大談將國家出資的優質大學教育資格,最好盡數與高考脫鉤,變成兩千多年前的東漢就已成過場的推薦制。自主招生、推薦上學如火如荼的這幾年,恰恰是貧困學生大學入學率大幅下降的時期,專家們又為我們解惑說,這是因為改革搞得還不到位……
這就是說,改來改去、顛來倒去,高中-大學教育、高考已然成為市場化原教旨主義、喝過“洋墨水”專家的試驗平臺,其間受苦受窘的一代人,則不得不成為試驗品,在最后匯集成一些抽象的數據,為下一輪改革的翻炒提供依據。
高考,“烤”“糕”,還有比這更貼切的比喻么?
資訊
報考
查詢
資料
獨家

高考:“烤”“糕”?
整理:中國美術高考網
| 來源:
| 作者: | 發布時間:2010-06-07 10:27:00


← 輸入專業分,測測你想上的學校,需要多少文化分?
← 實時發布最新的藝考資訊,解讀藝考最新政策、招生簡章、錄取規則。
← 解答在藝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全程提供藝考報考最佳方案。
點擊查看更多與《高考:“烤”“糕”?》相關的信息
- 重磅!2021年高考人數比例曝光!
- 2020高考體檢即將開始!
- 2018年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
- 2018年上海市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報名
- 2018年北京高考英語聽力考試時間為
- 2018安徽高考所有科類同時報名
- 2018年安徽高考報名政策出臺 兩大
- 24日! 北京本科二批25所學校再征志
- 第二批高考改革試點即將啟動 北京
- 藝考生來看:2017年高考預計錄取率(
- 2017年全國各省市高考作文題目匯總
- 甘肅省2017年高考招生六大變化

(二)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郵件:mkaocn#163.com (發郵件時請將#替換為@)



排名
高校名稱
人氣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