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重慶市教委公布《重慶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課程設置及實施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和《重慶市普通高中學生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從9月秋季開學起,我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級學生將進入國家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屆時,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也將同步出臺。新課改方案有哪些亮點和特色,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該作好哪些準備?昨日,本報就此采訪了市教科院有關專家。
課程設置:社區服務是必修課
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頒布《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后,高中新課程實驗于2004年啟動,目前已在海南、廣東、北京等省市實行。按照教育部的部署,經市政府同意,從今年秋季起,我市普通高中學校將整體進入課程改革。
據市教科院副院長李常明介紹,新課改較目前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區別就是實施學分制,課程由必修和選修兩部分構成,并通過學分描述學生的課程修習狀況。要求學生每一學年在所有學習領域都獲得一定學分,高中生三年中獲得規定的144學分方可畢業,其中社區服務是必修課。
“這意味著,高中學生們可以像大學生那樣跨班選課,課堂和教室也將流動起來”。市教育人士分析,老師們上課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新課改將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模式。
學校評價:家長社區參與評估
新課改的另一大亮點,是要建立學生學業成績與綜合素質評價相結合的發展性評價體系。《方案》要求,今后,學校要根據目標多元、方式多樣、注重過程的評價原則,為學生建立綜合、動態的成長記錄手冊,構建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同時建立和完善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制度,探索提升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評價制度。
據市教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除了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將大幅改革外,學校和老師的評價機制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今后,學校辦得好不好也不是學校自己和教育部門說了算。以新課改為契機,我市將引導社會各界對高中教育正確定位和正確評價,逐步建立家長、社區參與評估學校的機制。
高考變革:今秋公布改革方案
由于實施新課改后,招生考試模式也將發生重大變化。來自市教育考試院的消息表示,全市高校招生考試改革方案將于今年秋季新課改正式啟動時公布。
“一方面,正如大學生求職時用人單位要求查看學生大學四年學習成績一樣,高中學生三年期間所修的學分情況,將成為高考錄取的一個參考因素。”李常明表示,不僅如此,新的高考方案將根據新課改的方案來制定,比如高考內容究竟考哪些科目,如何考查等。
專家解讀
學分制并不意味著可以提前畢業
按新課改方案,普通高中學制為三年。學生修滿三年并獲得規定的學分方可畢業。在大學里,學生如提前修滿學分可以提前畢業。是不是意味著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在高一或高二時就修滿學分而提前參加高考呢?
“并不是三年總學分達到144分就直接畢業。”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常明表示,除了學分認定,學生同樣還要參加由市教委統一組織的學業水平測試。但是,學生在某一學科學分修滿后,自己可以選擇最感興趣的學科來選修。不僅如此,對學生的學分認定也有一套嚴格的程序。李常明舉例,學生學習模塊時間必須達到5/6以上;將結合平時學生的參與、課堂表現來認定學生學分;模塊結束時要進行考試(考查)。
“學科老師初步給定學分,還要上報專門的學科認定委員會,市教委將對此進行監督檢查。”李常明說。
新課程涉及領域
1.語言與文學
2.數學
3.人文與社會
4.科學
5.技術
6.藝術
7.體育與健康
8.綜合實踐活動
部分學分考核
1.學生每學年必須參加1周的社會實踐,獲得2學分。
2.三年中學生必須參加不少于10個工作日的社區服務,獲得2學分。
3.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
各界反響
學生對選修課充滿好奇
家長擔心孩子成“試驗品”
從今年秋季開學,我市將從高中一年級逐級推行高中新課改。由于課改涉及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方面面的變化,包括學生、家長、老師等社會各界人士對此有何想法和建議?記者昨日進行了走訪。
新課改實施指導意見出爐,引起了不少即將踏入高中的學生強烈反應,其中支持者占多數。“聽說有10多門選修課,我們可以像大學生那樣修學分畢業,作業也會少很多,那樣上起課來一定很有趣。”鐵路中學初三學生劉濤說。求精中學初三學生小王也表示,這兩天高中新課改成為同學談論的熱門話題,其中自主選課讓他們很向往。對理化感興趣的他,對于要修滿144個學分,自認為沒什么難度。
新課改對家長們來說,眼光則更多地放在升學上。楊家坪中學一名初三家長表示,她并不擔心女兒的綜合素質,可如果相應的高考方案不盡快出臺,選修課會不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負擔?此外,以往學生到高一下學期就得分文理科,新課改后,是否還要分科?即便分了科,學生仍要學習很多其他課程,如果考試壓力還在那里,孩子的精力能否跟得上。
有的家長在惋惜自己的孩子沒有趕上實施新課改的好時機,而有的家長則擔心自己的孩子成為“試驗品”。“畢竟是新東西,很多制度和體系都還在探索階段,怕影響了原本的教學質量。”
重慶一中校長魯善坤表示,實際上,課改并不是新鮮詞,從2001年開始,學校已經開設“研究性學習活動”等必修課程,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確定研究課題最后形成論文,無論是實踐能力還是思維能力都有明顯提升。不過,魯善坤也擔心課改與未來的高考是否配套,他表示,現在很多都是未知數,心里沒底。她認為,高考肯定會有變化的,否則是不配套的,希望高考的評價體系早一點出臺,學校才好有的放矢地開設相關課程。
重慶外國語學校語文老師陳老師認為,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了10多年的教師要打破學科本位思想,既要有本學科的基礎,也要有整合綜合性學科的能力。因此,老師們也將面臨終身學習的難題。另外,上課形式也要發生變化,“講得少一點,留給學生啟發和思考的空間應該更大。”
雖然課程設置得少了,但是老師的工作量不僅沒有減輕,反而增加了。渝中區一所重點中學的蘇老師介紹,根據新課改的課程設置要求,學生的自習課時間多了,而主課的時間變少了。以前語數外三科每周至少分別有6節課,而現在是4節課,物理、化學和政、史、地的課程也都減少了。蘇老師表示,老師增加的工作量主要是在備課、教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