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戴家干接受華西都市報記者采訪,對高考改革進行了解讀。
戴家干認為,目前,我國選拔人才只有高考這一把尺子,是有缺陷的。“現在高考750分,要區分‘985’、‘211’、一本、二本、三本、高職高專、中職中專等,短短的一把尺子要丈量六七類人。”在這種情況下,要重新審視考試的問題。他認為,人才是多元性的,每個人的性格取向、潛能、思維能力都不一樣,因此,選拔考試就應該也是多元的。
所以,就要“改造考試”。戴家干說,改造考試就是要加大評價,通過成績背后體現出來的能力來評價。比如,一張考卷包含了各種知識點,每個知識點背后,都相應地考查了學生的各種能力,學校按照自己特色,采用多元的評價體系,根據學生能力擅長來招生,這樣,每個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之路,國家的人力資源也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戴家干透露,國家用了兩年多時間調研,幾易其稿,制定的“國家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將于十八屆三中全會后出臺,出臺后將面向社會征求意見。“國家的方案出臺后,各省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高考改革。”
戴家干說,方案確定了各省改革的原則和目標,其中,3個原則包括“以人為本、人人成才”,“有教無類,促進教育公平”和“因材施教”。他認為,教育質量,一方面是為國家培養人才,另一方面是讓個人得到滿足。并不是考上清華北大才叫人才,只要個人通過努力,在某種行業做出成績,也是人才。考試是一個指揮棒,應該為不同的人提供更多元的選擇。
而整個高考改革的目的,則是砍掉“獨木橋”,建立多渠道升學和學習的“立交橋”。“所謂立交橋,就意味著每個人的成長成才,都有多次的選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