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這事,還真想起一篇文章,那是偶學習E文的時候背誦過的一篇演講詞,在雅典和斯巴達進行菠蘿奔尼撒戰爭中,泊理克利為殉國將士的演講,偶翻譯的未必準確,他說:至于社會地位,在公眾活動中獲得擢升的人士均學富五車而非虛名狼藉,有才干的人不允許被其出身階級影響其為公眾服務,即使貧困也不能阻擋其前程,能為國家服務的人不該因出身低賤而受阻撓。
泊理克利是雅典重要的政治家,這段話是在論述雅典憲法,時間是公元前450年。
說來辛酸,2400年前雅典人追求的目標似乎比我們今天還高了一點,而且實際上也高明了一點,他們維持這種制度的方式依賴法治,而不是哀求與祈禱。
高考(美術高考)公平么?
發達地區獲得了教育資源的80%,但這些投入來自國家稅收。
差別分數線錄取制度公平么,北京孩子為何可以低于浙江200分進入同一所大學,為什么全國稅收支持的教育要向發達地區傾斜,我們還是不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地區差異錄取制度公平么,民族自治省份的配給錄取,這是不是同時也扼殺了他們的尊嚴?
如果我們是一個國家,一個大中華民族,從國家高度看,我們是否把最精英的學子送到了他們該到的地方?
所謂公平也既是所謂湊合,所謂手段調劑也即是舍本逐末。
換個角度看,若是沒有這些“保護性”的措施,民族自治地區難道便沒有出色的學子可以進入一流高校了么?北京上海西安地區的學生便會一蹶不振了么?
拿張紀中先生在鳳凰衛視面對十億華人放出來的絕句:這叫屁話!
凡一國之教育莫不為一國之根本,教育興國或可不興,但教育廢國卻無可不廢。
若將教育與高考等同,則將現代教育與科舉制度等同。前些日子,數位專家學者苦苦考證科舉制度之優越性,得出結論云:科舉制度實為中國古代立國興邦之優越制度,乃我國源遠流長的寶貴歷史遺產,可申請非物質世界歷史文物。
就有一哥們還算中肯曰:非最優也,實無他選。
這個考語給現代高考制度算不算貼切?不過話說回來,這算不算湊合?
更有一不知所云的專家稱,湊合乃中庸也,實為我國源遠流長的寶貴歷史遺產,可申請非物質世界歷史文物。
這不是中庸型,而純粹是找抽型,中庸是啥,中庸就是有經有權,換孫子的話就是計利以聽,換老百姓的話就是“行大事不拘小節”,何謂經,既大義不容篡改,何謂權,既行事不宜死板,抓大放小。
教育之經何在?全國勞動力平均教育時間達到工業時代1.5萬小時的標準,教育之權何在?教育部即便是坑蹦拐騙貪污受賄被全國人民日祖宗八代,只要這“經”完成了,百年之后您也是中華的千古功臣。
日本明治初期,兒子不上學,老子便要進派出所,這便是經與權的辨證。
基礎教育為經,高等教育為權,如今卻本末倒置,80%的資源給了高校,基礎教育卻七折八扣,根據去年教科文組織的報告,貧困地區人均分到的初等教育經費不足十元人民幣。走遍世界還有比這荒唐的事情么?
科舉教育以選拔為經,提高民族素質為權,這是與現代教育本末倒置的。
高考教育同樣以選拔為經,攫取了80%的教育資源,對基礎教育則以權宜湊合為主,這與工業時代對高素質勞動者的要求本末倒置。
這樣的教育體制,除了扯淡兩字,再找個字眼來形容還真挺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