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郡中學歷史高級教師 王強山
一、以問題為中心梳理知識,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3月中旬各校基本進入第二輪復習階段,這一階段的復習基本都是專題復習,關鍵是如何進行專題的設置。我認為專題設置不宜過小,但應在專題之下設計問題,以問題為中心梳理知識,將古今中外相關的知識按照歷史發展的線索和內在的聯系統一于一個系統之中。建議專題設置仍分為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和世界近現代史三大塊。但有些問題不應拘泥于三大塊的劃分,如古代經濟史專題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就要包括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變,也可聯系近現代土地綱領、土地政策的調整以及世界史上資產階級革命改革過程中的英、法、美、德、日、俄等國解決土地問題的措施,形成一個更完整的體系。建議設置以下專題。
1、中國古代政治史(重點是古代的政治制度,要分角度、多層面進行分析)。
2、中國古代經濟史(重點是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3、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史(重點是按方位將該地區將民族發展演變歷史以及與中央政府關系的史實理清。)4、中國歷代對外關系史(將從古至今的對外關系列為一個專題)。5、列強侵華與中華民族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歷史。6、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西學東漸與政治民主化、經濟近代化)。7、中共對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及重大的革命斗爭。8、中共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及重大的斗爭。9、世界資本主義政治發展史。10、世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及經濟全球化。11、近現代國際關系史。12、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13、古今中外科技文化史。
二、以錯題為中心,查漏補缺歷次訓練中的錯題往往就是知識的漏洞點或薄弱環節,因此我們特別應在相關的知識及其鏈接點上多下功夫。許多學生平時就有摘錄錯題的習慣,建立了錯題庫,現在正好派上用場。對于平時沒有摘錄錯題習慣的考生現在整理錯題還來得及。特別是選擇題,它是高考拉開差距的關鍵。
三、了解高考命題立意的原則,抓住復習的重點文科綜合歷史、政治、地理三科雖各有學科特點,但在綜合考試條件下,命題立意的原則是基本一致的,即強調對各科主干知識的把握,重視知識的縱向線索和橫向聯系;以社會熱點、焦點和人們普通關心的問題為立意的中心,通過具體情境的設置(提供新材料,設計新問題),考察學生運用書本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所表現出來的立場、態度及價值觀。
1、把握歷史學科的主干知識。所謂歷史學科的主干知識主要指能體現歷史的階段特征和基本線索的基本知識以及重要的歷史結論等,以中國古代史為例。①夏、商、西周時期,主要是只能體現奴隸社會形成、發展和鼎盛這一基本特征的史實。②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有兩大特征即社會大變革和由分裂到統一的趨勢。③秦、漢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建立和鞏固,封建大一統局面的形成。④魏晉時期,封建國家的分裂,民族大融合,江南的開發,(主要是體現這一特點的經濟和文化現象)。⑤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繁榮(體現這一特征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歷史知識)。⑥宋元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以及本階段民族關系。⑦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漸趨衰落以及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與最終定型。
由于古代史刪去了許多考點,許多方面(特別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沒有連貫的線索,但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制度線索非常明顯,所以中國古代的典章制度應是我們關注的重點。2、熟練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幾大理論。
基本理論、基本觀點的運用是文綜的靈魂,它將滲透到答題的字里行間。如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原理;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與意識,內因與外因,現象與本質,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等,這些都要在學生頭腦中強化生根。3、以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或重點問題為切入點,提供新材料、新情景、設計新問題。A、歷史學科熱點主要是與2005年和2006年相關的周年紀念的重大文件。如與2005年相關的,605年科舉制確立,開運河;1005年澶淵之盟,1405年鄭和下西洋,1905年科舉,1915年“二十一條”,1935年華北事變,1945年抗日戰爭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1955年新疆自治區建立,1965年西藏自治區建立,1985年中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與2006年相關的:1926年北伐開始,1936年西安事變和紅軍長征三大主力會師,1946年政協會議,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及中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開始,中共八大,1966年文革開始,1976年“四五”運動。B、時政熱點①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②取消農業稅。③科學發展觀與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④祖國統一大業。⑤朝核問題。⑥伊朗核問題。⑦巴以問題。C、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①人口、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等。②經濟全球化問題。③國際反恐。 ( 作者:鄧桂明 實習生 毛慧)
來源:湖南在線-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