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班、友誼班、康師傅班、廣州塔班、周生生珠寶班……正當廣東中高職錄取之際,這些鑲嵌企業名字的班級吸引了眾多學子的目光。
這些企業訂制的訂單班最早從上世紀開始,近年被冠上企業名字而“一炮而紅”。以前,許多私企的一線崗位,都與職校直接對接,培養一線技能型人才。而如今,向高校下訂單的企業已從“草根”變成“精英”,除了私企之外,甚至有國企和跨國公司的名企。廣鐵集團、周生生珠寶、廣州塔等很難進入的名企都向職校學生打開大門。
到底這些班是學生就業的保險柜抑或血汗工廠?企業和學校為何熱衷訂單冠名? 訂制的模式是培養生產工具還是技能人才?信息時報記者走訪了一批職校的訂單班,試圖為即將進入職校的考生提供另一條可參考的成才之路。
奔馳班、豐田班、雪鐵龍班……當看到企業的名字鑲嵌在班級之上,剛剛結束中考的林麗娜覺得新鮮極了。考了681分的她果斷地放棄了高中錄取,轉投到廣州財校會計專業,準備面試進入友誼班。無獨有偶,這種狀況也出現在高考,不少已被二本B線貴價大學錄取的考生,也放棄了本科的金漆文憑,寧愿在大專訂單班里學一技之長。
在廣東本科錄取率偏低的情況下,每年60萬人中近七成考生都被高職錄取,而廣州每年也有過半中考生投入中職懷抱,社會上大多數人都通過職校成才已毋庸置疑。在職校里,若通過這些琳瑯滿目的冠名班而晉身名企,似乎是一個曲線救國的圓夢之道。
中、高考高分生選擇職校
林麗娜是汕頭人,自小在廣州同和中學讀書,作為外籍戶口,她不能報本地公辦公費高中,如果要進入公辦高中只能通過擇校途徑,交4萬塊錢。中考錄取后,她被白云區71中錄取。在得悉錄取那天,她立刻到了71中校園參觀,此后又來到廣州財校一覽。一邊是走高中上大學之路,另一邊則是拿著職中文憑提前進入企業,她猶豫了很久,直到看到宣傳單張上“友誼班”的介紹,她似乎有點心動了,因為一進入校園便是“準員工”,而三年之后便能進入廣州這所最高檔的商店工作。于是,她毫不猶豫地填報了該校會計專業,準備進入“友誼班”。
這樣的狀況同樣出現在二本B線院校以及高職的二選一當中。歷年,二本B線這樣貴價大學的補錄都比較冷清,那是因為不少人都轉投到3A的職校。“與其要一張兌水的文憑,還不如扎扎實實地學一門技術”。有考生這樣說。
進冠名班與奔馳廣鐵等名企“訂婚”
為何考生甘心轉投職校?除了進職校“好就業”之外,還因為職校蓬勃興起的冠名班(訂單班)解決了“就好業”的問題,進入冠名班似乎就與名企 “訂婚”。
荊康是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城市軌道交通控制10-1班的學生,他已經通過廣鐵集團的面試,并且加入該集團的冠名班。他稱,廣鐵集團的冠名班是通過該公司的招聘之后組成的,他所在班級只有兩三個同學沒有選擇廣鐵集團應聘。
另一位在校企合作中獲益的學生陳斯斯原來是廣州交校豐田班的學生,招聘期間,他作為優秀畢業生返校介紹經驗。陳斯斯清楚記得,當時他們那屆入學平均分只有300~400分左右,畢業兩年,已在公司干得比較出色的他,薪水已達3000~4000元,已與本科生旗鼓相當。
在職校里,所謂冠名班(訂單班)已越來越普遍。訂單班指的是由大型企業提前預定(簽約)學生組成的班級。學生在校期間,企業一般提前一年左右,在相近或社會通用專業中選拔在校生組班,然后學院按照企業提出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結構,修訂教學計劃,組織教學。學生進入訂單班之后,就成為了該企業的“準員工”。
變化
現在連名企都開設冠名班
在高職院校,訂單班有著較長的歷史。“我們跟白天鵝賓館合作,從教學計劃的制定、學生的挑選,他們都全程參與,學生畢業之后就直接去到白天鵝賓館就業了,現在酒店業的很多骨干都是從那個班培養起來的。”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校企合作辦公室主任揭廣川回顧了訂單班的雛形。
從前,許多私企的一線崗位,都與職校直接對接,培養一線技能型人才。而如今,下訂單的企業已從“草根”變成“精英”,除了私企之外,甚至有國企和跨國公司的名企。廣鐵集團、周生生珠寶、廣州塔等很難進入的名企都可向職校學生打開大門。
在廣州職業教育中,交校的冠名班起步較早,一個個以世界汽車名企冠名的班級絢爛奪目,學生可進入四S店、進行機電維修、車身修復或其他服務崗位工作。當然,以文科見長的職校也不甘示弱。廣州財經職業學校去年就成立了“友誼班”、“八字連鎖店長班”,畢業后學生經過簡單的遴選,即可成為名企職員。
冠名班看點
課室像公司,企業精英授課
職校學生在一線工廠頂崗實習大多已為人們所熟知,而在名企頂崗實習則是冠名班的一張名片。
6月29日,友誼公司四大名店舉行大型促銷,廣州財校友誼班的50名學生也穿上友誼服裝,跟隨班組長和樓面經理,進入了促銷大軍。自從踏入友誼班開始,這50名學生幾乎便標簽自己為“友誼人”。 因為以后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就會成為友誼公司的文秘、倉管或前臺人員。
踏進課室,無論是桌椅、掛飾等布置都與友誼公司的文化氛圍相一致。記者跟隨該校友誼班學生黃君儒發現:課室高懸的是友誼公司的介紹以及員工形象介紹,比如女生上班要化淡妝,而男生襪子的顏色也有嚴格規定,學生必須遵守友誼公司的訂單要求。去年友誼班成立之初,就有150多名學生自愿報名,友誼公司按照中考450分、身高1.55米以上等條件最終精選50人建班。上課時,學生的基本素養、崗位銜接幾乎都按照友誼要求“倒模”制造,同時由友誼派專業骨干以及中層領導授課。實習時,凡是黃金周、寒暑假,學生都會在學校老師帶領下到友誼公司體驗。
戴鳴是廣鐵職院訂單班的學生,上實操課時,他需要到地鐵軌道上測量、計算道岔,模擬駕駛。專業老師還會組織戴鳴他們參觀企業的調度室、檢修基地等等,“考試方面也更加注重動手方面的能力,我們要畫出軌道道岔、為道岔編號。”他說。
“如果不是冠名班,學生不會一年級就去實習,因為他們太小了,學校也不放心。”財校招生處副主任邱啟武說,以往校企合作大多數是淺層次的,由企業招聘之后集中在校培訓,而這種在學生一年級就掌握基本技能、企業深入到學校課程改革的深度合作還是第一次。他說,“越是知名企業便越注重人才的儲備和培養。”
嚴字當頭,逃課要除名
進入冠名班(訂單班)后學生似是與名企“訂婚”,但進入這個“豪門”也不容易,因為無論是選拔還是上課、入職都“嚴”字當頭,一改人們對于職校校風差,學生素質差的形象。
“訂單班的學生必須經歷嚴格的選拔,經過單位的筆試、面試,達到要求才能入班,企業會從題庫里面出題來考驗我們的學生,分數不合格也不能進。我們在整個過程中對訂單班學生的管理非常嚴格,比如說你受過處分,考試不及格或者考試舞弊,就開除出去,所以說訂單班的學生應該說是很好的。”廣州鐵路技術學院馮甫老師介紹。 “訂單班的制度抓得很嚴,逃課超過兩節是可以按照規章,就要在訂單班除名的!”
此外,不少單位在學生畢業前都會進行驗收考試,“比如說廣州地鐵一般就有驗收考試,考試通過就簽合同,考試不通過就淘汰。”不少企業在與學生達到訂單意向的時候,都會與學生簽訂協議,如果違約的話,就要繳納一定的違約金。記者看到,廣州地鐵與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簽訂的協議中就寫明,如果違約要繳納兩千元的違約金。
由于冠名班像是就業“保險柜”,又有教育部的校企合作的支持,越來越多的職校愿意與企業合作。而事實上,除了為學生解決就好業之外,冠名班更有許多優勢:學生認定了方向不再吊兒郎當;為老師提供跨國學習的機會;讓學校獲得企業上千萬的投資和設備;而企業的員工流失率也隨之下降,為儲備人才和后續發展埋下伏筆。“訂單班是學校和企業無縫銜接的最佳模式,因為這會讓學校、家長、學生都很放心。” 財校就業處主任袁志勇說。
薪水
600中職生進名企薪水媲美本科生
近日,一張“豐田校企合作協議學校反饋和評估表”發送到廣州交校校長劉建平手上,這張由豐田公司出具的反饋表直接告知校長該校在其全國34所合作學校中的排名,這相當于學校人才培養優劣的驗收單,結果自然是扣人心弦的。當劉建平看到表上赫然寫著“第二名”時,嘴角浮現起一絲微笑,而汽車工程部主任陳高露也跟著長舒了一口氣:“成績單都寄到校長手上,做不好是忽悠不過去的”。
這樣緊密的合作和對學生詳細跟蹤,在以往是難以想象的。劉建平說,該校汽車專業冠名班學生每年都有200多人被名企錄用,未到畢業季學生便被搶購一空,“從不擔心就業問題”。更有意思的是,隨著需求量的增大,冠名班的學生已不能滿足要求。由于車企與學校聯系緊密,知道學生“拿得出手”,硬是把非冠名班的學生也一并錄走。“這樣,冠名班帶動了600多普通學生也進入了名企,在高端品牌的招聘中,除了我們學校之外,其他很少會招收大專以下的學生。”他說。學生若進入奔馳、奧迪、寶馬等高端品牌的4S店工作,起薪便在 3000元以上,比本科生還要高。
培養
讓學生的學習有目的性
談到訂單班培養的優勢,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揭廣川認為,訂單培養一定程度上解決當前企業的員工素質和技術水平跟生產不適應的問題,“學生不是畢業后再去廠里工作,而是在培養的過程中,企業就已經介入了。如果學生畢業后才到企業工作,他還要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和另外的培訓,一方面企業要為這個來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另外學生的可塑性在畢業之后也會有所降低,因為人的思想觀念、知識接受、學習是早一點更容易轉換。”他說。
企業早點介入到培養,學生早點知道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這對實現他的專業化,培養他對這個企業的認可度和忠誠度,是有意義的。而且這個培養,使學生有比較早的學習的目的性,因為他已經知道以后去哪個崗位工作,他就比較明確要在這方面下功夫,這對把學生培養成專才也非常重要。”
師資
老師出國培訓跟企業對接
除了學生就業率提高,隨之受益的還有龐大的師資隊伍。陳高路是廣州交校交通工程部主任,在校企合作后,他曾被評為豐田協議學校中的優秀老師,到日本總部接受培訓,接受高規格的接待。
“我們人才培養目標可以通過調研拿到,而老師則必須真融入到企業才能把學生教好。” 交校校長劉建平說。以汽車行業為例,從企業到行業的技術滯后大約是3年,從行業到教學的滯后又有2~3年,這樣企業與學校之間的滯后起碼在5年以上,培養出來的學生已經不能適應企業的要求了。而校企合作之后,企業有的技術學校都可以有,學校等于是走在行業的第一線。
要實現學校與企業的對接,橋梁就是老師。校企合作之后,學校老師要到企業進行員工培訓,而這也會形成“倒逼”機制,反過來促進老師素質的提高。“企業認可了你的老師做培訓,等于認可了你們學校的質量和條件。”陳高路說。
學校
企業巨額資助升級教學硬件
對于生均培養經費僅700元的職校來說,更讓他們垂涎的是企業高額經費投入。
在廣州交校的實訓室內,進口雪鐵龍、豐田、奔馳、通用等數十輛名車一字排開,甚至惹得別人質疑學校公務車居然有這么高的檔次。而事實上,這些大部分都是企業捐贈的教學用車。
“光是汽車專業,企業就給我們投入了1500多萬設備。”劉建平說。1500萬是什么概念?如果一個中職學校成為了國家級示范中職,每年國家撥款的支持也就1000萬。
目前該校有40多輛教學用車。與原來使用報廢車不同,現在的都是整車、甚至是準備上市的新車。“只要我們遵守協議就能使用新車,這樣在新車尚未入市之前,我們的師生已經走在第一線了。”
這樣的合作和資助陸續而來,除了汽車行業本身外,也輻射至汽車配套行業。7月初,北歐名企磨卡公司就與廣州交校開展校企合作。該公司為學校捐贈首批20萬的無塵打磨設備及耗材,為學校每年提供價值4萬元的產品以及獎學金給學生使用。
企業
員工流失率明顯減少
企業給予的投入不會白白浪費,在冠名班,由于企業文化已提前滲透到學校,于是在提升學生的職業認同感的同時,也減少企業員工的流失率。
記者從豐田公司展現的一份對交校的反饋與評估報告顯示,該合作企業與學校每年的簽約率中,豐田班的簽約率達到94%,非豐田班的簽約率僅31.5%。在頗為讓人頭痛的是流失率中,非豐田班的流失率有44%,然而,豐田班的流失率只有29%。
“企業冠名后,這些學生從一開始就認同了這個企業的文化。我喜歡這個品牌,融入企業的速度要快很多,有的在企業待一天就能做事,在就業中能迅速搶占先機,同時在企業碰到困難時也能支撐下去,自我適應能力更強,從而產生良性循環。” 企業有關負責人說。
以往,某類企業也有與某類職校定向合作的傳統,但是冠名班的出現,則以協議的形式約定了權利義務,從資金、教學、就業等方面確保雙方利益。
在劉建平看來,國內鼓吹的是跳槽、騎驢找馬;但是國外往往倡導學生熱愛這個行業,并為所在企業奉獻一生,“德國產品為什么能做得這么好?就是因為他們什么都做得很精,這與員工不離不棄、精益求精密切相關。我們也希望通過校企合作加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
校方評價
學生一進校就有了鐵飯碗
“冠名班是學校培養方向和企業的無縫銜接的最佳模式,從另一方面來說,則讓家長在孩子入讀后放心。“財校就業處主任袁志勇說。在市場經濟時代,“包分配”可算是癡心妄想。但是在冠名班里,如果你不太離譜,進口就看到出口,基本上就可確保飯碗了。”
“在中職就讀的學生,父母的社會關系相對較少,這給他們很大的擔憂。而如果一入校就能看到前景,不用他們再去找人找關系找錢來幫子女找工作,那等于是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 廣州財校職業學校黨委書記黎城榮說。
訂單班睇真D
廣州地鐵訂單班:畢業前要驗收考試
每年廣州地鐵都會到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招聘“準員工”。學生必須參加筆試和面試,才能確定學生具體的崗位。雖然學生從大一就可以開始進入訂單班,但是前兩年都是按照平常學校制定的教學計劃教學,直到大三才會根據企業的需要培養和學生的崗位進行培養。
據悉,廣州地鐵班在該校共有六個班超500名學生,分別有站務員班、駕駛員班、線路班、信號班等等。另外,廣州地鐵在學生畢業前還要進行驗收考試,考試通過就簽合同,考試不通過就淘汰。
周生生珠寶零售班:在模擬店里教學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周生生珠寶零售班”采取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按照企業對人才發展的需求,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目標、授課計劃和授課內容。學生根據企業的要求,進行珠寶零售專業知識學習、店鋪見習和頂崗實習,經過考核合格后直接進入到周生生前線店鋪工作。周生生集團于2011年12月在輕工學院廣州實訓大樓建成“周生生珠寶零售模擬店”,前期投入已超過一百萬。記者在該模擬店看到,里面的擺設與實際的店面十分相似,學生在里面模擬實際的零售過程,連模擬珠寶都做得十分逼真。
廣州塔訂單班:一進校就成準員工
廣州塔從去年開始就跟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簽訂協議,每年培養50個旅游策劃專業的訂單學生。而廣州塔與該校的合作有別于一般訂單班的聯合培養,是直接訂單招生,也就是定向聯合招生。學生從一進校就已經是廣州塔的準員工,成為新興旅游業態的服務與管理人員。
康師傅訂單班:周末到公司培訓
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康師傅訂單班,主要招收該校食品以及機電學院的學生。在大二的時候就開始進行聯合培養。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學校學習專業知識,周末到公司接受培訓。學生在讀書的時候就接觸到該企業的企業文化。
企業冠名班根據企業需要,融入企業文化和崗位要求,使學生通過工學結合和頂崗實習,快速成長為企業需要的實用性技能人才。然而,過早被冠上“準員工”的身份,學生的身份是否會被淡化?
在近幾年的實踐中,職校中也出現了頂崗實習“以工代學”的情況,學生很容易就變成工廠童工。這不禁讓人擔憂,冠名班是否也會變成“血汗工廠”?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廣州各大冠名班還是能夠保障學生的安全,不過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這種校企合作的模式也會存在3大問題。
問題1:多種因素
影響雙方履行合約
近兩年,深圳、東莞有不法職校充當人販子,為“血汗工廠”招童工,讓不少人對入讀職校產生一絲擔憂和恐懼。一般來說,在職業學校,第三年是頂崗實習,也是學生真正體驗職業環境、適應崗位要求的重要步驟。然而,對頂崗實習企業和實習學生的調查表明,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雖在學生頂崗實習前,學校、企業和學生個人共同簽訂了三方協議,但協議內容一般只涉及到企業為學生提供的實習崗位、勞動報酬以及學生實習期間的安全責任等,而對實習期間學生的共同培養和學生學習等重要問題,卻很少提及,從而導致不少學生在實習期間被當作廉價勞動力使用。超長時間的工作、勞動,“以工代學”現象十分普遍。
由于就業準入制度的不健全,這些淪為廉價勞動力的學生與從未接受過系統職業教育的農民工“同崗、同工、同酬”,使不少學生認為上職業學校學技術無用,直接影響到中職學校的吸引力。
企業在生產低潮會變相提高接收“門檻”
而被寄予厚望的冠名班,學生從一開始就受到企業文化浸潤,一年級便嘗試進入生產環節,這樣商業味是否太濃?又是否會發生類似不法職校將學生送入“血汗工廠”充當廉價勞動力的情況?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冠名班不至于成為“血汗工廠”招童工的幌子,而廣州職校的監控也相對規范。只是在校企合作的實踐中,會出現個別學生或企業不能很好履約的現象,從而影響到校企的良好合作。比如,個別學生聯系到更滿意的就業單位,放棄了冠名企業的就業機會。又比如,企業因產品受不定因素影響,往往出現 “用工荒”或“裁員潮”。企業在生產處于低潮時,有時會變相提高接收“門檻”,甚至干脆放棄冠名班的畢業生。一旦冠名企業拒絕接收畢業生,就會給學校帶來極大的壓力
“辦冠名班不是為了賺快錢”
“冠名班并非企業出錢,學校卸包袱。”對此,廣州市財經職業學校黨委書記黎城榮介紹,一方面,在校生一定要達到要求才能畢業;另一方面,學校的辦學思想并非以經濟利益為重,長期的文化積淀以及對人才培養的認識,決定了學校不光要為學生尋找可勝任的崗位,更重要是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假設公司不重用學生,我們甚至會和他們中止合同。辦冠名班不是為了賺快錢,而是在校企合作中尋找互利共贏”。
問題2:訂單式培養或淡化學生身份
從培養人才角度,冠名班在人才培養中,也面臨了學生角色過早定型,身份淡化的問題。
董麗珊是廣州財校友誼班的學生,選擇該專業也是因為聽別人說畢業后找工作容易,但是到公司實習后她坦然挺累的:“一天要連續站8~9小時,我也考慮過到底這樣的工作適不適合自己”。
事實上,許多中職生都缺乏職業規劃,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所在,在填報志愿時遵循的往往不是自己的意愿,進入冠名班過早進行角色定位后,有的人便會后悔。
此外,也有人質疑,這種因校企合作而采取的訂單式培養,讓企業的培養很早就介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學生產生了“準員工”的心態,從而淡化學生的身份,會否造成學生只重專業學習而忽視全面發展的結果?
對此,廣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副院長何小雄并不認同,“有這樣的想法是傳統教育觀念惹的禍!中國傳統的教育跟社會分離,最早期并沒有專門的學校,生產跟教育是結合在一塊的,后來有了專門培養人的機構,有了學校和教師的定位,學校跟生產就分離了。”何小雄介紹,受到這種傳統思想的影響,一方面目前很多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到生產一線;另一方面當前社會對職業的分類并不明確,這使得職業的定位也不明確。何小雄舉例,“盡管勞動部門已經有嚴格的職業資格分布和制度,但你會發現很多進入這個行業的人,其實并不需要相關資格證,比如說現在有秘書資格證,但沒有秘書資格證的人同樣可以成為秘書。”
何小雄說,相對而言,國外的職業分布則很細致和科學,日本的職業分類達幾萬種,“這樣大家就很明確該學什么,干什么”。
問題3:校企合作
遇到政策瓶頸
在校企合作的初級階段,各種冠名班和訂單式培養也遇到相關政策瓶頸。廣州交校校長劉建平告訴記者:“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捐給我們的車輛只能說是借用,而豐田公司捐贈車輛還要通過少年兒童基金會來實現。”
那么,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窘況?劉建平解釋稱,奔馳(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是合資公司,財務核算非常嚴格,只能以借用的名義;而豐田要通過基金會捐贈,就是因為按照現行法規,企業捐贈還要打稅,“有關部門擔心企業通過這樣的方式洗錢,而他們又很難監控到位,于是采取了這樣的方式”。他建議,有關部門應出臺文件,加強和推進校企合作,“像寧波、深圳都有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給予財政支持以及政策方面的優惠和便利”。
冠名班并非企業出錢,學校卸包袱。假設公司不重用學生,我們甚至會和他們中止合同。辦冠名班不是為了賺快錢,而是在校企合作中尋找互利共贏。
——廣州市財經職業學校黨委書記黎城榮
冠名班已成為校企合作的首選,然而,在深入合作的初級階段,依然無法規避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法制環境不完善、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困境。原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博士生導師李小魯認為,訂單培養在迅速發展的同時,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
不過,讓人欣喜的是,廣州正準備出臺加強校企合作的政策,每個學生700元這過低的生均經費有望提高。未來,更多國外先進的模式將被拷貝到廣東助力職校發展,比如冠名班有望升華為合作學院,“真心”由企業和學校共同培養人才。
說法
訂單式培養缺乏政策保障
原廣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博士生導師李小魯指出,廣東的職業教育在改變人才培養模式上做了很多工作,與行業、產業、企業三業的合作達到了新的高度。訂單培養的模式,我們國家按照各國成功的經驗,也正在努力提倡中。“東莞長安職中、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這些學校,他們在訂單式培養上都不同程度與企業合作。可以說,廣東產業的發展得到了職業教育的支持,職業教育與產業緊密結合支持也是廣東產業發展的強大推動。
不過,訂單培養在迅速發展的同時,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可忽視。李小魯認為,訂單式培養面臨的問題首先是職業教育改革的問題。目前我們還面臨法治環境不完善、政策保障體系不完善、職業教育自身實施的改革與學校內部條件的協調不足等多方面的新問題。此外,職業教育人才教育模式的改革也面臨中職與高職在其出發點、基礎要求、培養目標所要求的課程體系建設不同以及技能鑒定規范存在制度的局限等問題。
政策
廣州將出臺政策推動校企合作
欣喜的是,敢為人先的廣州,在這一方面已在覺醒。廣州市教育局職成處處長曾子高透露,廣州市教育局即將出臺關于推動校企合作發展的若干意見,目前進入三稿,待政府審核后便將實施。
意見主要圍繞政策性、學校和企業的措施、專業主導等三方面。其中在針對中職學校以及企業的權利與義務,政府的財政支持方面將有質的飛躍。“意見將需要企業對用人需求做出規劃,比如企業每年要新招200人,五年招人達到1000人,每年會有一批員工會退休、跳槽以及晉升,那么企業就得做好計劃,教育部門就知道如何進行培養。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將要提成一定的百分比作為培養資金。”
而對于財政投入方面,現行生均700元的教育經費顯然過低。曾子高表示,《意見》將呼吁提高中職學生的生均經費。
在教育經費方面,《意見》也將呼吁財政加大對中職發展的支持力度。
他山之石
新加坡:“教學工廠”
在新加坡的職業教育領域,“教學工廠”大行其道。這是指教育與企業生產過程緊密結合,通過參與企業項目而獲得今后工作能力的一種職業教育理念。它將工廠理念應用到學院,將實際的企業環境引入教學環境之中。重點在企業項目上,由企業和學院共同確定項目,由企業提供項目經費和提供設備等。這就非常依賴于健全的外界聯系機制。
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教學工廠”是該校的一個重要標志。該校在教學模式上,學生在三年的學制教育中,第一、二年主要是科技或者專業能力的培訓;第三學年進行專項培訓(包括在校內做項目,以及在校外企業實習)。第三年中通常配合企業項目的需要,以真實的項目為核心,以專業科技中心為真實環境,讓具有豐富企業實際工作經歷的老師擔任項目經理,統籌安排老師和學生共同參與項目的工作。
這樣雖然學校內沒有工廠,但學生和老師均能夠真實地從事企業的實際項目工作。
德國:“雙元制”教育
記者了解到,只有德語文化圈國家,如德國、奧地利等將職業教育學作為大學的一門獨立學科。他們集中了大批專門從事職業教育學研究的專家,建立了高水平的研究機構,既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職教師資,又取得了許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職教成果。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雙元制”職業教育。
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養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式。接受雙元制培訓的學生,一般必須具備主體中學或實科中學(相當于我國的初中)畢業證書之后,自己或通過勞動局的職業介紹中心選擇一家企業,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同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得到一個培訓位置,然后再到相關的職業學校登記取得理論學習資格。他具備雙重身份:在學校是學生,在企業是學徒工,他有兩個學習受訓地點:培訓企業和職業學校。
此外,德國的職業教育有法律的保障和經費的支持。
聯邦職業教育法、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和手工業條例成為規范德國職業教育的三個基本法律,還有青年勞動保護法以及各州的職業教育法和學校法等。按規定,職業教育經費主要來源渠道是由聯邦、州政府及企業分別承擔的。職業學校的經費,由地方和州政府共同負擔。通常是州政府負擔教職工的工資和養老金等人事費用,地方政府負擔校舍及設備的建筑與維修費用和管理人員的工資等人事費用。而企業的職業教育經費完全由企業自己負擔。企業除了負擔培訓設施、器材等費用外,還必須支付學徒工在整個培訓期間的津貼和實訓教師的工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