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高考網獲悉,在填報高考志愿中,許多考生和家長所謂的“熱門”專業實際上是一個誤區,是目光短淺的表現。專業的真正內涵他們并不清楚。多年來,國家通過建設重點學科、建立基礎學科基地、設立特色專業建設點和拔尖創新人才、卓越人才培養計劃等措施,為青年學子成才提供了豐厚的土壤,也為廣大考生選擇專業提供了重要參照和指南。
1、國家重點學科
目前,我國高校共有286個一級學科,677個二級學科,21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優質資源的國家重點學科,是國家根據發展戰略與重大需求,擇優確定并重點建設的培養創新人才、開展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學科體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領地位。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就指出,要“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重點學科?!碑敃r提出的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建設的基本要求是逐步做到自主地、持續地培養和國際水平大體相當的博士、碩士、學士。
國家重點學科評選工作從1986開始,到目前,我國共組織了3次重點學科的評選工作,共評選出286個一級學科,677個二級學科,21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20多年來,重點學科建設對高校學科交叉融合、優化學科結構和布局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加強和發展了優勢學科和特色學科,扶持和發展了一批新興交叉學科,夯實了學科基礎,從整體上提升了高校的水平,并為在全國形成布局合理的重點學科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家重點學科已成為我國高等學校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學、科研基地。
那么,對于廣大考生來說,如何根據重點學科來考查專業呢?
按照我國現行的學科體系,學科分為學科門類、一級學科(本科教育中稱為“專業類”)和二級學科(本科專業目錄中為“專業”)三級。二級學科是組成一級學科的基本單元。從上文提到的重點學科評選可以了解到,重點學科主要包括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如某高校的某個一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則所涵蓋的二級學科均為重點學科。
從考查專業的角度來說,如某高校某個一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則該學科所涵蓋的本科招生專業因其所屬一級學科強有力的支撐,其專業優勢也毋庸置疑。如中國人民大學的一級學科新聞傳播學,作為國家重點學科,且在新聞傳播學學科排名中位居第一,其涵蓋的本科招生專業新聞學、傳播學等,也具有頂尖的實力。
如某高校的某個二級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則該二級學科所對應的本科招生專業也具有重點學科的實力。如西南財經大學的二級學科金融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其對應的本科專業金融學,也具有相當的優勢。該專業是西南財經大學建設歷史最為悠久的傳統品牌專業,在長期的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的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極具特色、卓有成效的金融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這里要提醒考生的是,二級學科并非等同于專業。如山西大學的國家重點學科科學技術哲學為二級學科,但并非該校的本科招生專業。
2、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國家先后建立了114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51個“國家文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基礎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了加強基礎科學人才的培養,國家按照“選優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則,從本科教育階段開始,重點建設一批“少而精、高層次”代表國家水平的“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基地”。
從1991年起至2009年,國家先后分多批建立了114個“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并在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學、天文學、力學、心理學、基礎醫學、基礎藥學、中醫基礎等學科和專業布設了一批專業點;1994年又建立了51個“國家文科基礎科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布設的專業點主要集中在中國語言文學、歷史學、哲學等文科基礎學科。
從基礎學科的戰略地位來說,文科基礎學科是高等教育的基礎,擔負著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培養人才的任務。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素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等理科教育不僅擔負著培養、輸送基礎性研究和教學人才的重任,還要為高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工、農、醫等應用科學技術研究與開發,乃至哲學和部分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培養、輸送更多的理科人才。高等理科教育還是其他各科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學水平和文明程度擔負著重要的使命。因此,高等理科教育是國家科學、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1998年和2002年,13個“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和36個“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也先后建立。
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的建設是繼“國家重點學科”建設之后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又一重大建設項目。所布設的專業點,覆蓋了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以及綜合性大學、理工科大學、師范院校、農林院校和醫藥院校等各科類院校。
分布在不同高校、代表國家水平的“人才培養基地”及專業點,為考生提供了在填報志愿時考查專業實力的依據之一。同時也為考生從更高層面上思考國家需求與自身發展開辟了途徑。
3、特色專業建設點
截至2011年,教育部共公布了7批、3578個特色專業建設點。
特色專業是指充分體現學校辦學定位,在教育目標、師資隊伍、課程體系、教學條件和培養質量等方面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鮮明的辦學特色,獲得社會認同并有較高社會聲譽的專業。特色專業以強化優勢為根本,以突出特色為核心,充分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特色。
特色專業建設點的遴選工作從2007年開始啟動,截至2011年,教育部共公布了7批、3578個特色專業建設點。
特色專業建設點是國家為大力加強本科專業建設,按照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新興交叉、社會急需的原則,對相關專業進行擇優選擇和重點建設而采用的一項舉措,旨在促進高等學校人才培養工作與社會需求的緊密聯系,滿足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多樣化、多類型和緊缺人才的需求。
縱覽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或體現學校的行業背景,在國內相同領域優勢明顯,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和社會聲譽,特色鮮明,如北京大學的哲學、中國人民大學的經濟學、北京語言大學的對外漢語、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與主持藝術、山西大學的物理學、同濟大學的土木工程、南京審計學院的審計學、川北醫學院的醫學影像學、西安工程大學的紡織工程、蘭州大學的大氣科學等;或緊密結合國家和地方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需求,關照緊缺專門人才和優先發展行業,如清華大學的核工程與核技術、中國農業大學的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農業工程類、林業工程類)、天津農學院的農學(植物生產類)、東北財經大學的會計學(會計學國際化人才培養)、復旦大學的新聞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非通用語種群(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希臘語、荷蘭語4個語種)、南京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浙江大學的數字媒體技術(動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信息安全、山東大學的軟件工程、武漢大學的水利水電工程、湘潭大學的中國革命史與中國共產黨黨史(馬克思主義理論類)、中南大學的安全工程(煤礦與安全工程)、華南師范大學的教育技術學(師范教育)、云南師范大學的旅游管理與服務教育(師范教育)專業等;或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如“節能環?!鳖I域的北京化工大學的能源化學工程,“新能源”領域的東北大學的熱能與動力工程、“新材料”領域的東華大學的功能材料、“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重慶大學的車輛工程、“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電子科技大學的傳感網技術、“高端裝備制造”領域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子封裝技術等專業。
分布在中央部委所屬和地方高校的眾多特色專業建設點,對于廣大考生來說,無疑是志愿填報的重要參照和選擇指南。對于盲目追求所謂熱門專業的考生來說,不妨換換思路,或許你會發現,特色專業建設點才是值得追捧的“熱門”。
4、基礎學科培養計劃
教育部、中組部、財政部共同啟動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
為探索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機制,促進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2009年,教育部、中組部、財政部共同啟動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該計劃首先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基礎學科領域,選擇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20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實施。
該計劃的目標是: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基礎學科建設一批國家青年英才培養基地,建立高等學校拔尖學生重點培養體制機制,吸引最優秀的學生投身基礎科學研究,形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努力使受計劃支持的學生成長為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并逐步躋身國際一流科學家隊伍。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強調個性化培養,實行導師制和班級管理相結合,制定靈活的課程選修、免修、緩修等制度,讓學生有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參加科學研究項目訓練,培養科研興趣,樹立遠大志向。
國家設立專項經費,配備一流師資,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為基礎科學拔尖人才培養提供有力保障。在創新培養模式方面,提出了多項改革舉措。如開放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實驗室、國家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為學生創新活動提供專門的支持;安排高水平的專家學者擔任專業導師和授課老師,聘請海內外知名學者主持和參與,通過世界級科學家的訪問、高水平學術報告等形式,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和開放的平等交流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愿望;通過聯合培養、暑期學校、短期考查等方式,分期分批將學生送到國外一流大學學習和交流,鼓勵學生利用國外的條件開展科學研究工作,盡快融入學科領域國際一流科學家群體當中去。
各參與高校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采取自主選拔錄取、新生進校后二次選拔等途徑,遴選有興趣、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并實行動態進出機制、自由選擇專業機制,將最優秀的學生選入到培養計劃當中。同時積極借鑒國際一流大學的先進理念和模式,對培養方案進行整體設計。很多學校提出設立拔尖計劃首席教授或項目主任,請學術造詣深厚、教學經驗豐富、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者擔任首席教授或項目主任。各高校還在學生參與科研訓練、加強與國際一流大學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
2010年,“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寫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并被列為重大項目和改革試點。作為國家戰略的“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為有抱負的優秀學子搭建了成才的舞臺。
5、卓越工程師計劃
目前,教育部已批準194所高校的824個本科專業或專業類、試點班加入卓越計劃。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提出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的同時,還提出了實施卓越工程師、醫師等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2010年,“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開始實施。截至目前,教育部已批準194所高校的824個本科專業或專業類、試點班加入卓越計劃。已經啟動或將要啟動的還有“卓越醫師”、“卓越法律人才”、“卓越農林人才”等教育培養計劃。同時“卓越新聞傳播人才”、“卓越非通用語種人才”、“卓越會計人才”等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方案也在研究制訂中。
“卓越計劃”對高等教育面向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調整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增強畢業生就業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導作用。
國家鼓勵“卓越計劃”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參與卓越計劃的學生,可從校內各專業、各年級中遴選。已經實施“卓越計劃”的高校主要采取通過保送生、自主選拔錄取、在校生自薦、專家推薦等多種形式選拔學生。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卓越人才教育培養系列計劃的實施,為青年學子的報考提供了專門通道,為培養造就各個領域的優秀后備人才提供了豐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