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是歷年來美術高考中的必要科目,常見的考試形式有兩種即寫生和默寫。如何在規定的3小時內畫出構圖完整、色彩關系和諧、空間關系恰當的好作品呢?下面,根據本人自身的教學體會和輔導經驗,談談高考色彩應把握的三個要素。
一、 構圖
近幾年來高等院校美術專業聯合統一招生和在外地設考點的色彩考試,大都采用默寫形式。這就要求考生在構圖中要合理組織畫面,使它符合美學原則,讓作品更具美感。在考試中,常見的構圖問題有:板(物體分布在同一直線、斜線或縱橫交錯的垂直線上,顯無變化、單調)、平(物體分布無疏密,無穿插,顯平均、呆板)。
出現以上問題,主要的原因是考生對形式美的法則理解不夠透徹。因此,只有掌握構圖三大規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一是變化統一規律。繪畫藝術的奧秘在于變化,但只有變化而無統一,變化就是雜亂,只有統一而無變化,又顯得單調、呆板。變化統一的構圖規律使畫面給人以富于變化又不失整體的感受。二是均衡規律。繪畫構圖要自然而不機械,要使構圖保持“均衡”和“相對對稱”,避免絕對對稱。三是疏密規律。疏密是構圖中的一個重要手段,只有疏沒有密,畫面分散,只有密沒有疏畫面擁擠,只有疏密結合處理得當,既有變化,又有統一,才會有較好的視覺效果。一幅成功的色彩作品,除了色彩感人這一主要因素外,構圖的成敗也是一個先決條件。較為理想的構圖形式有水平形、直立形、三角形和S形構圖。
二、色調
在高考中,畫面是否擁有良好的色調是“分檔定量”打分的重要依據。由于現行的考試制度主要是考學生的造型能力,色彩是為造“形”服務,因此,在考試時,考生極容易出現的問題是:1.作品中過多地考慮了素描因素,而忽略了色彩本身的表現力。2.由于考生過多考慮了環境色、光源色對物體的影響而忽略了物體的固有色,導致畫面出現“亂”和“花”。
針對以上問題,拿到試卷后,應先確定畫面的整體色調。這需要從色彩的冷暖、色相上入手,抓住色彩的統一色調,確定是冷調還是暖調,是紅調還是藍調等,在復雜的色彩關系中找到主色調,把握它的整體效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運用反復比較的方法,思考形與色的關系,用色彩來塑造型,用色彩來表現物體的明暗關系、質感和空間,明確色彩的形成是色彩間的相互作用。
三、空間關系
空間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態,是以人的視覺感受為特征的。畫面的空間可以分為背景空間與物體之間的空間。背景分立面和平面兩大面。物體間的空間,這是在整個作畫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包括了對物體的深入刻畫和調整,也就是用色彩充分塑造對象的形體結構、質感和空間。它決定了你的作品是否能在眾多的的試卷中脫穎而出。考生在這一環節上極易犯的錯誤:1.當考試是寫生時,物體的每一處都可以看得非常清晰的情況下,考生極容易鉆入局部,把每一處都刻畫得非常精彩,造成面面俱到,畫面“平”,即徐悲鴻說的“謹毛而失貌”。2.畫面上有豐富的色彩,背景的兩大面卻拉不開距離。
解決問題的措施有:1.畫物體的局部時要不斷地把所描繪的局部和其他部分進行比較,比如遠近物體的比較,近處的物體實、色彩純,遠處的物體虛,要高度概括,色彩灰。同時,經常調整畫面不滿意的地方,使一切細節服從于整體。2.打腹稿,明確背景兩大面的轉折。比較兩大面,處理立面時筆觸要大一些,色彩稍灰一些;處理平面時可以稍亮一些,筆觸也可豐富一些。之后再在平面與立面中各自拉開它們的空間,以增強層次感和空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