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采訪高三年級班主任、學校、教育局及知情人士,試圖尋找信息泄露之源,并提醒考生謹防3大招生陷阱。

販賣高考生信息的“院校招生”(網名)坦言自己生意不錯,因為手頭有著幾乎各大省市的高考生信息,他的生意也遍布各地,甚至每年有著固定的“老客戶”。
那么,考生信息可能是在哪個環節被泄露的呢?
1.高三班主任?日前,邢臺市一名擔任過高三班主任的老師告訴記者,高三一開學,就會有各種各樣的人來跟班主任“打招呼”,希望從班主任那兒獲得“可能會落榜的生源和聯系方式”。高考完,考生們估完分,來學校要“落榜生”名單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有的當場就點給幾百元的‘信息費’,有的承諾學生入學后班主任會有20%以上的學費提成。”該班主任說。
記者手頭的資料為兩份Excel文檔,分別為邢臺一中及其他學校考生,社會考生也包含其中。從表格看來,格式相當一致,信息錄入項目及順序也完全一致,全部包括考生姓名、畢業學校、身份證號、手機號碼、座機號碼、收取錄取通知書地址、收取錄取通知書人姓名、簡短備注、入校時間、畢業時間、班主任姓名。
如果邢臺考生的信息全部從各個班主任手頭收購的話,表格格式太過一致,信息也太過統一。且社會考生資料,班主任無從得知。
2.學校?一名高中教務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學生入學起就在學校有詳細“備案”,學校里負責微機信息的操作員都有機會接觸到這些信息,但是各校的操作員只能看到本校的學生信息。是不是學校花名冊信息被泄露?或是高考報名時信息被泄露出來?
之前文中提到的邢臺一中的小惠(化名),高考報名時剛剛更換了家庭住址,為了保證高考錄取通知書寄送及時,在高考報名時填報的便是新地址,但學校花名冊信息并未更改。目前流傳出的信息中,小惠家的地址顯示的是新換的門牌號。
昨日,記者就此事向邢臺一中求證,邢臺一中辦公室主任張震表示,收到記者發去的部分名單截圖后,他與該校教育處主任、政教處主任一起研究了名單。
張震告訴記者,首先這些信息與學校花名冊信息形式并不相符,在學校留存的信息中,并不會有學生入校與畢業時間,“我們都將學生按屆分類,不需要再單獨注明入校時間。”
同時張震表示,這種文本格式“很像學籍管理部門的,比如說教育局,但這種事情并不好妄自推測”。對于被懷疑泄露信息,張震也很委屈,他告訴記者,邢臺一中因為教學質量好,很多落榜考生都會成為其他高中復讀班的爭搶對象,“信息泄露了,我們的生源就被挖走了,對我們有什么好處?”
3.教育局?上文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中教務處人士表示,各級招生辦手中也有這些資料,市級招生辦可以看到全市的考生資料。據他所知,在其他縣市,就有高中買通市級招生辦的信息錄入人員等,拿到一些高考考生資料,用來招攬復讀生,提高自己的升學率。
昨日,記者就此事致電邢臺市教育局。邢臺市高考招生辦公室負責考生信息管理的李姓工作人員證實,邢臺今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包括社會考生在內,的確有5萬多名。
但是該工作人員稱,邢臺市教育局內只有他一人管理高考考生信息,已經管理了20多年,其他工作人員幾乎沒有接觸信息的機會。
記者隨后向其核實了邢臺市教育局保管的考生信息內容。該工作人員稱,他們保管的信息包括“考生號、姓名、應往屆代碼、身份證號、簡歷”等,與記者手頭持有的資料形式并不相符。同時該工作人員稱,他們的信息都是各縣市教育局匯總上來的,不知會不會是在匯總途中被泄露。他會將這一情況上報給領導,并立即展開調查。
考生信息已形成產業鏈有知情人士表示,在高考考生信息販賣上,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每年落榜考生或者其他成績不理想的考生的個人信息,都成了“唐僧肉”。一旦高考成績揭曉,本科錄取分數線確定后,很多落榜考生的信息會在第一時間流傳出去。
根據各商家的描述,他們取得高考考生信息的途徑很多樣,有的商家表示是雇傭黑客入侵各省考試院網站,利用高科技竊取資料;有的表示“教育部門要有人才行”;還有的稱是從班主任等手中買過來的。
到哪兒去 信息大部分流入民辦高校“院校招生”告訴記者,大部分購買資料的都是民辦高校,主要是用來招生。一些家里有過高考考生的家長也表示,高考成績公布前后,是各種民辦高校打騷擾電話的高峰期。
“跟全日制普通高校相比,民辦院校生源一直比較緊張,只能把主意打在購買學生信息上。”一所民辦高校負責招生的人士表示,民辦高校應該是考生信息銷售的最大市場,而且他們比較青睞的是成績中等的學生,用打電話游說或發錄取通知書的辦法為自己增加生源。
另外藝術生考生信息也是民辦高校搶購的對象,“院校招生”告訴記者,藝術生的信息相對來說都要貴一點。對于這一點,該民辦高校負責招生的人士表示,因為藝術生的文化功底相對差一些,高考成績會相對不太理想,但同時大部分藝術生家庭都比較富裕,這兩點比較符合民辦高校的招生路線,所以成為招生時的兵家必爭之地。
除了民辦高校,各種培訓輔導班、高中復讀班也是購買考生信息的主力軍。
不僅如此,一些騙子也通過購買考生信息,隨后以“掌握招生指標”等謊言,通過短信或者電話進行詐騙。
- 事件延伸 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仍在進行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安人員表示,網上販賣信息的人通常都是異地作案,不與購買信息者有實際接觸,且通常是跨省市作案,追查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就算是追查到了買賣信息雙方,也很難有一個準確定性。
據了解,2003年,我國開始組織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法(專家建議稿)》,2008年9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呈交國務院,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進程在不斷加快。但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約束泄露個人信息的行為。
有知情人士認為,考生信息被瘋狂販賣與違法成本低廉不無關系。-文/本報記者白娟
實用貼 考生要謹防3大招生陷阱如果考生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考生很可能會面臨招生陷阱。據了解,目前社會上存在的招生陷阱主要有以下3種:一些教育機構夸大事實誤導家長和學生;一些教育機構發布虛假信息,騙取消費者信任;部分學校根本不具備辦學條件,連教學場所和師資力量都沒有卻大肆招生斂財。
面對類似陷阱要注意:
1、在選擇教育機構時,要認真審查其是否具有教育行政部門頒發的許可證;招生資格和學歷是否得到國家承認;招生簡章和廣告是否經教育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機關審批。
2、報名前,學生和家長應先實地考察學校的辦學條件、設施和教學質量,如發現“分部、分校”的字樣,應先到教育部門咨詢了解情況,不要輕易報名。
3、報名時,學生應與校方簽訂相關合同,將校方的承諾都寫入合同中,并約定違約責任。
4、在交費時,要向學校索取正式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