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究竟有多大,在中國人一直是個敏感話題,也幾乎是個禁區,然而人家早“后現代”了,中國還在吃力地朝“中等發達國家”爬行,因此倒不如將這個“客觀差距”公布開來,或許還可激發中國人的愛國精神也未可知。
有一位到中國進行過全面考察的日本學者感言:如果說中日之間的差距有100年,也許不符合事實,但如果說只差50年,同樣與事實不符。對這個50年的時間定位,本人深有同感。
我的感觸來源于讀書。一般說來,對西方近代以前的書籍,中國人讀來會“于我心有親戚戚焉”;近代以來的書籍,則會“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二戰以后的書籍,會讀得很艱難;上世紀70年代以后的書,常人已難以卒讀,或無福消受。這就是中國與西方的差距!
這個50年的差距感,今天被網友發送的2010年法國高考作文題又一次證實。以下是剛剛揭曉的法國中學生畢業會考的哲學作文題目:
文科,以下3題,任選其一:
1對于真理(相)的追求是否可能沒有利害關系?
(2)為了給自己一個未來,是否應該忘記過去?
(3)解釋托馬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的節錄。
經濟社會科,以下3題,任選其一:
(1)某些科學真理是不是有可能是危險的?
(2)歷史學家的作用是否是評判?
(3)解釋杜爾凱姆《道德教育》節錄。
理科,以下3題,任選其一:
(1)藝術是否可能避免(不要)規則?
(2)快樂取決于我們嗎?
(3)解釋霍布斯《利維坦》節錄。
三科的第三題權且視為法國特色放置一邊不論,前兩道題,在中國幾乎是別有用的心專家或學者們的工作,蕓蕓眾生,意識到這些觀點都難,遑論“作文”,而這竟然是法國中學生的試題。對這個文明的差距,50年內中國能否抹平?我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