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的高校錄取中,第一次有高分考生因綜合素質評價低而被退檔,同時也有剛上投檔線的考生因為綜合素質評價高被錄
“高分退檔”事件,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人認為,這樣做是高招制度改革的探索;但更多的人擔心,這樣做人為的因素太大,容易被少數人操控。
綜合素質評價
臨沂師范學院主管招生工作的副院長謝亞非介紹說,以前招生部門也按1∶1.2比例投檔,但學校都是按高考成績取前100名,任何學校都不敢越過排名靠前的考生而錄取后面的,這個120%的取檔自主權對學校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今年按照新的試點政策,學校制定了新的評價標準,除了高考成績外,學校還參照高中會考成績、高中階段修讀素質教育模塊的成績、以及班主任或學校對考生作出的綜合素質評價等內容。
在錄取過程中,教授專家組通過比對發現,有的學生高考總成績比較高,單純按高考成績排,在前20名;但是按照綜合素質成績排,在100名之后。根據新的試點政策,學校將這部分考生作志愿調劑處理,其中有12名考生因不服從志愿調劑而被退檔。
謝亞非說,為了保證錄取過程的公平公正,杜絕人為因素存在,專家組成員只有建議權,最終錄取與否還要經過招生工作領導小組決定。“錄取依據設定有學校主觀性,但在執行過程中任何個人的主觀因素都無法滲入。因為這個錄取體系仍然是數字化的,是幾種成績加在一起形成一個最終錄取成績,是定量而非定性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