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城市化進程中,離開鄉土進城打工的農村家庭,或者因職業發展而在不同城市間流轉的人們,最大的顧忌和憂慮,恐怕就是這種流動會對下一代的教育產生不利的影響。從整個社會越來越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關注農民工隨遷子女能否在流入地就讀的問題開始,就注定了“異地高考”的話題,終有一天要被推到我們面前。
近日,教育部長袁貴仁接受采訪時透露的一句話,成了網絡和媒體間的熱詞:異地高考。
教育部正在與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允許部分學生異地高考的辦法。這是自然而然的教育政策演進,在京滬的地方教育中長期規劃綱要里已有提及。
然而眼下,我們離真正敞開“異地高考”的大門還有距離,也不宜急躁冒進。
回顧一下在解決流動人口接受教育問題上所走過的路程,就會發現,事情不那么容易。僅僅是流動兒童的讀書歸流入地解決,這一件基礎的、完全由教育部門主導的義務教育的改革,也是直到近幾年才有了實質性推進,至今還留著教育經費轉移支付不配套的尾巴。
外來孩子能進公辦學校和城里孩子一樣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固然令人振奮。但隨后的問題便是:這些孩子的未來升學通道何在?從幾年前開始,一些地方悄悄放開本地中職學校的招生,算是一種雙贏的解決方案。比如上海,每年已有四五千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能通過一次特設的考試,進入中專、職校。現在,隨著這些孩子的畢業,探索讓他們可以在本地升學,讀大學的改革就是勢在必行。
正在京滬兩地展開研究的“異地中考”或“高考”,與全國一統的考試無關。地方政府想出的辦法,要么是設立單獨考試,要么是利用正在進行的自主招生試驗,一句話,都是“繞道”而行,沒有觸碰到高招的戶籍政策。以上海為例,有關負責人曾表示,目前的試驗,只是在部分市屬高職高專院校里進行,在普教、高考之外,給外來孩子多一種機會和選擇。
理由很簡單:高招與戶籍脫鉤,涉及的改革范圍太大太復雜,遠遠不是教育一個部門、高考這一件事本身能夠破解和決定的。盡管備受攻訐,但實行多年的統一高考和按省區錄取辦法,依然是目前最行之有效、較為理性和公平的一種體制。不能僅僅因為其中一部分人的需求就沖動推翻,單邊推進,輕率革新,缺乏相關政策措施的細化配套,很可能造成新的政策縫隙和更大弊病。“異地高考”成了熱詞,不免也讓人擔心,原本已暗流涌動的高考移民現象會不會因此加劇,造成了新的社會發展的不均衡、不可持續。
今年兩會上,時時聽到代表委員們用到“科學配套”、“健全機制”這樣的句子。事實上,事關民生的許多工作,如教育,如文化建設等等,從根本上說,都是投入大收效慢的“長線工程”。做好它,固然需要“民有所呼,國有所應”,但也切忌演變成浮躁推行,不能只求博得一時掌聲與滿足,輕忽科學思考與充分籌劃,輕忽了事情本身的發展規律。原本鐵板一塊的制度,需要有輕啟窄門探索嘗試的時間和空間,需要有包容失敗的社會環境。否則,好政策就難于落地,好改革會因過分功利而走樣。
更多相關信息查詢請訪問:藝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