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舞
是源于傣族民間的一種舞蹈。后經過專業文藝工作者的提煉、加工、搬上文藝舞臺,使孔雀舞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高,多次在國內國際的演出中獲獎。著名舞蹈家刀美蘭、楊麗萍表演的孔雀舞在國內外都享有盛譽。
傣鄉是也雀的故鄉,人們把孔雀視為幸福吉祥,美好和愛情的象征。人人都診視孔雀,愛護孔雀,民間還流傳著許多有關也雀的動人故事。孔雀那美麗的羽衣,優美的舞姿,高雅的體態,成了民間藝人學習和摹仿的對象,孔譽舞成為傣家各類活動不可缺少的表演性舞蹈。
婦性的溫柔、美麗,更使孔雀舞增加了獨特的韻味和魅力。孔雀舞的內容,還增加了下山、森林漫步、追逐嬉戲、拖翅、亮翅、點水、飛翔等內容。舞蹈動作多保持在半蹲姿態上的顫動,身體的每個關節都有彎曲,形成了獨特的三道彎舞姿造型。孔雀舞還十分講究手的動作,以手形象征孔雀頭頸,變化多姿,生動傳神,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象腳鼓舞
象腳鼓舞是傣族民間流傳最廣,也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種男性舞蹈,因跳舞時肩上振著象腳鼓邊擊邊跳而得名。
象腳鼓分長象腳鼓、中象腳鼓和短象腳鼓三種。鼓身用攀枝花樹或芒果樹等圓木鏤空做成,蒙以牛皮、羊皮、麂皮等作鼓面,再用牛筋條拉緊以控制音響,其形似一只象足,故名。象腳鼓發音深沉宏重,粗獷厚實,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在打擊樂器中獨具特色。云南的傣族、景頗族、阿昌族、拉祜族、布朗族、德昴族等民族都喜歡身挎象腳鼓邊敲邊舞,其中以傣族的象腳鼓舞尤為有名。
東巴舞
東巴舞又叫東巴跳,是納西族先民所著《東馬經。中的"蹉橫"(舞譜之意)所記錄的60多種東巴教巫師跳神的舞蹈。
東巴舞內容豐富,千姿百態,但主要還是用于宗教,如迎請菩薩神靈、驅魔除鬼、找鬼打鬼、壓鬼殺鬼、招魂送魂、超度亡靈、祈求神靈保佑、祈求風調雨順、闔家平安等舞蹈;也有對自然的崇拜,表現生產、生活的舞蹈;也有戰爭舞和大量摹仿獅、虎、牦牛、孔雀等動物的舞蹈。內容多表現正義壓倒雅惡,光明戰勝黑暗。舞者右手持刀、劍、鼓、鑼,左手拿板鈴,動作剛健沉穩,有明顯的顫動感。動作除了踢腿、踩腳、旋轉、跨步等基本動作外,還有仰身臥地,單腳點轉等,在沉渾有力的鼓點伴奏下,動作節奏漸漸加快,在高潮時顯得激烈粗獷,引人入勝。
東巴舞語匯豐富,造型鮮明,雖然多數是表現跳神的內容,但卻是表現人的喜、怒、哀、樂、思想和氣質。東巴舞經過改革、提煉和加工,摒棄了迷信的部分,作為舞臺節目表演,受到了中外客人的歡迎。
打歌
打歌又叫跳樂、跳腳、跌腳、左腳舞、三跺腳、踏歌等,除了彝族喜好外,白、苗、拉祜、佤、布朗、納西、景頗,甚至一些地區的漢族也流行這種原始古樸的舞蹈。
打歌是一種群眾性的舞蹈,在時間的選擇上也比較隨意。豐收之后,農閑季節,皓月當窗之夜,或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時興打歌。打歌有笛子、三弦或葫蘆笙伴奏。舞者在場院或平地上圍成一圈。合關樂器的節奏踏地跌腳翩翩起舞,邊舞邊唱。唱詞異常豐富,有即興即景而唱的;有調情逗趣的;有猜調射迷的;有表現生產生活的;也有神話傳說和傳統故事。
打歌是一種自由的娛樂活動,往往會從太陽落山打到第二日朝霞滿天。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牟定的"三月會"、農歷二月巍山縣巍寶山的歌會最為隆重,屆時四方鄉民匯聚,多達數萬人。打歌要打數日,通宵達旦,盡情狂歡。歌場也成了青年男女相識、戀愛的地方。
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是彝族的支系阿細人喜愛的一種舞蹈。原是年輕男女的社交娛樂活動,后成為男女老少都樂于參加的群眾性歌舞。
阿細跳月分兩種:一種是上了年紀的人跳,用小三弦、笛子、月琴和二胡伴奏,聽起來音樂悅耳,跳起來的動作緩慢,叫"老人舞";另一種是年輕人跳的,用大三弦、笛子等伴奏,音樂清脆歡樂,動作快,富于激情,棄滿了青春的活力,叫"青年舞"。一般表演都是表的舞,跳時一邊跑動跳躍,一邊拍手蹬腳。跳得高興時,男女還把腳勾在一起跳。男子邊彈大三弦邊跳,女子也邊跳邊唱,舞蹈歡快奔放、節奏感強、氣氛熱烈活躍,富于感染力。阿細跳月已被搬上戲劇舞臺、影視屏幕,在云南的一些重大活動中演出,深受國內外觀眾和游客的歡迎。阿細跳月是怎樣產生的呢?
傳說在很早的時候,阿細人住的地方發生了一場山火,大炎燒了九天九夜,阿細人打了九天九夜還打不滅火,地面被大火燒得滾湯,打火的就不斷地換著腳,或單只跳著打,大火終于撲滅了。為了慶祝勝利,大家吹笛子、彈起三弦、拍著巴掌、摹仿打火時的樣子,換著腳跳舞。那笛子的聲音,意思是"快點來啊快點來!"三弦的聲音意思是:"前進!前進!""打火!打火!"。對這種舞蹈,阿細只簡單地說:"跳"。"阿細跳月"是漢人看了以后給起的名字,以后便慢慢流傳開了。
煙盒舞
煙盒舞原是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最初流傳于滇南個舊、石屏、建水、蒙自、通海、開遠一帶彝族聚居的地方,因手彈煙盒而跳得名。煙盒舞分大煙盒舞和小煙盒舞兩種,大煙盒舞又唱又跳,動作難度要大些;小煙盒舞一般只跳不唱,動作相對要簡易些。煙盒舞有兩步、兩半步、四步、六步、八步、十二步、十四步、十六步、十七步、二十四步等一百多種。有扭麻花、解疙瘩、攉小魚、搓索子、鷺鷥蹬腳富有民族特色的動作。動作節奏舒緩,簡單易學,最適合老年人。煙盒舞的唱詞五花八門,有民歌小調、有花燈戲曲、也有現代內容,如歌傾毛澤東、共產黨、解放軍的,也有《阿佤人民唱新歌》等其他民族的歌曲。
踩馬舞
踩馬舞是流行在大理州洱源縣鳳羽地區的一種白族舞蹈,一般不單獨進行,掌在節慶時和耍龍、舞獅、打霸王鞭等一同演出。
踩馬舞通常由能工巧匠用竹片和彩紙做成馬面具,然后由表演者扮成紅、白紫色的三、四匹馬和一頭小灰毛驢,分別代表生、旦、凈、丑四個角色表演,演出內容多數是一些具有喜劇色彩的故事。表演者呈"8"字形跑動,說邊邊唱邊舞,插科打諢,逗趣說笑。代表丑角的小毛驢可以經常跳躍騰挪,扮演一些滑稽逗人的動作,常常引得觀念捧腹大笑。
白鷴舞
白鷴舞是在元陽、元江等縣哈尼族地區流行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因模仿仿大森林中美麗的白鷴鳥的覓食、飛翔、漫步等動作而得名。
相傳達室,從前在元陽、元江縣的哈尼族地區,茂密的大森林中棲息著許多形象優美,舞姿翩翩的白鷴鳥。在哈尼人的心目中,它不僅是美的象征,也是愛和善的化身。一次,一位上山打獵的老人病餓交加,昏倒在白鷴鳥類棲息的大樹下。一只美麗的白鷴鳥飛到遠方,用嘴街來靈芝等珍貴的藥材和野果給老人吃,使奄奄一息的老人得救了。為了感激和紀念美麗善良的白鷴鳥,老人手持芭蕉葉模仿白鷴翩翩起舞,又后又把這個舞蹈傳給了其他哈尼同胞。從此,白鷴舞便在哈化山寨流傳開來。
白鷴舞的特點是輕盈飄逸、舒緩優美。在 鑼的鼓聲的伴奏下,表現白鷴鳥在林中覓食、在溪邊飲水、避孕藥翅飛翔、嬉戲玩耍等動作。在單腿重心上的空中舞姿和動作較多,是哈尼族舞蹈中較成熟和完整的一種表演性舞蹈。因表演者手持雙扇仿白鷴的又翅,故民間又叫扇子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