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錄取中,總有一部分考生盡管其總分超過了某一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數線,卻最終沒有被相應批次的學校錄取,我們稱為“上線落榜”,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也許有人會問,分數達到了批次控制分數線怎么還不能被錄取呢?其實考生能否被錄取是由多種因素決定的,高考落榜既有考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劃線政策性落榜
教育部錄取原則明確“在政治思想品德考核合格和身體健康狀況檢查合格,成績達到學校所在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并符合學校調檔要求的情況下,由招生學校自行確定是否錄取以及錄取的專業”。
因此,各省市都要按略多于招生計劃總數確定控制分數線,既然按略多于招生計劃總數確定最低控制分數線,那么理論上這“略多于”的部分在錄取中就要落榜,這就是政策性落榜。
上調檔線后落榜
考生上了學校調檔線后,由于學校可按規定適當擴大比例投檔,多出部分的考生檔案要被退回。被退檔的原因可能有:
1、成績較低
一是總分較低,在投檔考生中排名靠后,學校計劃錄取滿額;二是相關科目成績較低,雖然總分不低,也可能落榜。有的考生選報專業方向太窄,而自己的相關科目分數又恰好不高,如選報外語類院校(專業)的考生,外語成績較低,第一專業志愿不予錄取,后面的專業志愿都存在不被錄取的可能。
2、身體條件受限
有的考生身體條件有缺陷,報考專業受限,如高度近視、色盲、色弱、嗅覺不靈、聽力遲鈍等,事先又沒有仔細查閱《高等學校招生體檢標準》和學校招生章程,盲目選報了一些受限院校和專業,最后因身體不合格而被淘汰。
3、專業不服從調配
有的考生自恃總分高,所填報的院校和專業均較熱門,但已經被分數更高的考生占位,如果考生又不服從專業調配,極可能導致被退檔。
上控制線無法投檔落榜
有的考生志愿填報太高,后續志愿又沒有形成梯度,則可能會出現本批次各個志愿均不能投檔的情況。
上線落榜的原因及預防對策
每年高考錄取時,都會有一部分考生“上線落榜”。這些考生的高考分數達到了相應批次省控線或者檔案投進了某所高校,卻無法被錄取,最終導致“高分落榜”或遭遇“退檔”。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又應該如何預防?
1、調檔比例因素落選
招生院校為了有一定的選擇余地,實行按比例投檔的辦法,因此錄取過程中,調檔人數略多于招生計劃數。調檔比例通常為1:1.05(平行志愿)、1:1.2(順序志愿),這種錄取政策就意味著考生達線未必被錄取,也就是說上線考生存在5%到20%的虛額。參考近年具體高校的最低錄取線,超出不足5分的,均屬“邊緣生”,邊緣生報考時需要格外謹慎。
預防對策
“邊緣生”盡量選擇那些往年首輪投檔不滿額的院校。專業上不要過分挑揀并盡可能服從調劑。所報考的院校要保留出一定的分數余量。不能用錄取院校的最低分來判斷是否能達線。
2、志愿扎堆遭遇“大年”落選
不少考生在志愿填報時,只選擇熱門地區的重點院校,造成考生扎堆填報某一高校的情況,導致該校調檔線比預估的高,考生成績雖然過了錄取批次控制線,卻達不到院校調檔線,沒有機會參與調檔而落選。
預防對策
不要一味填報重點院?;驘衢T專業,要注重對一般院校和相近專業的填報,選好保底院校。
3、填報志愿過少落選
一些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同一批次只填報一個院校志愿,或忽略下一個批次院校志愿,一旦所填報院校落選,則沒有機會參與其他院校的選擇錄取。
預防對策
平行志愿下,考生要將自己第一批次的院校填報完整,同時要重視后續批次院校的填報,以增加選擇和錄取的機會。
4、專業志愿不服從調劑
一些考生全部填報熱門、緊俏專業,又不服從專業調劑,高校無法滿足其填報的專業志愿,被退檔而落選,這是“高分落榜”和“進檔后被退檔”的主要因素。
預防對策
如對專業沒有什么特殊要求,專業志愿一定要“服從調劑”。如果考生在填報專業中分數不算高,專業又不服從調劑,就會造成進檔后被退檔。如果考生的“愿否專業調配”一欄不填寫的話,將被視為“不愿意”處理,最好填上“愿意調劑”。
5、身體條件不符合標準
某些高?;驅I對考生身體條件有特定要求,如身高、聽力、色弱、色盲、肢體、口吃等,這些要求在院校的《招生簡章》中都會公布,考生在志愿填報一定要看清專業報考的條件。
預防對策
熟悉體檢標準和特殊院校招生錄取條件,了解所報院校的報考資格、學校情況及專業要求,避免誤闖“紅燈”。
6、相關科目成績過低
考生高考成績達到了院校調檔線,但某一門單科成績較低,沒有達到學校對考生所填報專業相關科目的成績要求,學校不予錄取。
預防對策
報考時一定要看清楚所報院校的要求,尤其是所報專業是否對單科成績有特定要求。如外語學科,要求外語成績不低于單科總成績的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