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的內涵
(1) 確立以人為本思想。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確立,是環境設計理念的一次重要轉變,使居住區環 境設計由單純的綠化及設施配置,向營造能夠全面滿足人的各層次需求的生活環境轉變[ 3 ] 。以人為本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在居住區的生活空間內,對人的關懷則往往體現在近人的細致尺度上(如各種園景小品等) ,可謂于細微之處見匠心。因此,景觀設計更多的從人體工學、行為學以及人的需要出發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并以此作為設計原則。要創造適于居住的生活環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實態的調查研究之上。
(2) 融入生態設計思想。生態設計思想的融入,使環境設計將城市居住區環境的各構成要素視為一個整體生態系統;使環境設計從單純的物質空間形態設計轉向居住區整體生態環境的設計;使居住區從人工環境走向綠色的自然化環境。基于生態的環境設計思想,不僅僅是追求如畫般的美學效果,還更注重居住區環境內部的生態效果。例如綠化不僅要有較高的綠地率,還要考慮植物群落的生態效應,喬、灌、草結構的科學配置;居住區環境的水環境則要考慮水系統的循環使用等。
(3) 追求生活情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居住模式發生了變化,人們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 暇時間,也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停留在居住區環境內休閑娛樂。因此,對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種小品、設施等造景要素,不僅在功能上符合人們的生活行為,而且要有相應的文化品位,為人們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強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閑空間。使環境設計參與居住區規劃的全過程,從而保證與總體規劃、建筑設計協調統一,保證小區開發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植被資源,使設計的總體構思能夠得到更好的表達。
(4) 設計手法。居住區景觀組織并不拘于某種風格流派,而是根據具體的設計構思而定,但始終要追求怡人的視覺景觀效果。景觀設計拓展了靈活多變的構圖手法與流暢的曲線形態揉合到環中,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園林設計方法。設計的目的是為人們創造可觀、可游、可參與其中的居住環境,提供輕松舒適的自然空間,為人們營造詩意的空間,從而增添人們日常的生活情趣。
2 居住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的內涵
(1) 確立以人為本思想。以人為本指導思想的確立,是環境設計理念的一次重要轉變,使居住區環境設計由單純的綠化及設施配置,向營造能夠全面滿足人的各層次需求的生活環境轉變[ 3 ] 。以人為本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在居住區的生活空間內,對人的關懷則往往體現在近人的細致尺度上(如各種園景小品等) ,可謂于細微之處見匠心。因此,景觀設計更多的從人體工學、行為學以及人的需要出發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活動,并以此作為設計原則。要創造適于居住的生活環境,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實態的調查研究之上。
(2) 融入生態設計思想。生態設計思想的融入,使環境設計將城市居住區環境的各構成要素視為一個整體生態系統;使環境設計從單純的物質空間形態設計轉向居住區整體生態環境的設計;使居住區從人工環境走向綠色的自然化環境?;谏鷳B的環境設計思想,不僅僅是追求如畫般的美學效果,還更注重居住區環境內部的生態效果。例如綠化不僅要有較高的綠地率,還要考慮植物群落的生態效應,喬、灌、草結構的科學配置;居住區環境的水環境則要考慮水系統的循環使用等。
(3) 追求生活情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居住模式發生了變化,人們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休 暇時間,也將會有更多的時間停留在居住區環境內休閑娛樂。因此,對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種小品、設施等造景要素,不僅在功能上符合人們的生活行為,而且要有相應的文化品位,為人們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了趣味性強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閑空間。
(4) 注重動態的景觀效果。在靜態構圖上,景觀設計要求講求圖案的構成和悅目的視覺感染力,但景 觀設計更為重視造景要素的流線組織,以線狀景觀路線串起一系列的景觀節點,形成居民區景觀軸線,造成有序的、富于變化的景觀序列,如各種綠軸、藍軸等。這種流動的空間產生豐富多變的景觀效應,使人獲得豐富的空間體驗與情趣體驗,對構筑居住區的文化氛圍和增強可識別性起到積極作用。
(5) 強調可參與性。居住區環境設計,不僅僅是為了營造人的視覺景觀效果,其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居者的使用。居住區環境是人們接觸自然、親近自然的場所,居住的參與使居住區環境成為人與自然交融的空間。例如,成都一些居住區通過各種噴泉、流水、泳池等水環境,營造可觀、可游、可戲的親水空間,受到人們的喜愛。
(6) 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居住區園林景觀環境必須同時兼備觀賞性和實用性,在綠地系統布局中形成開放性格局,布置有利于發展人際關系的空間,使人輕松自如地融入“家園”群體。讓每一個居民隨時隨地都享受新鮮空氣、陽光、綠色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成為居民理想中的樂園。
(7) 開放的、系統的設計觀念。景觀設計不再強調居住區空間環境綠地設置的分級,不拘于各級綠地相應的配置要求,而是強調居住區為全體居民所共有,居住區景觀為全體住戶所共享。開放性的設計思想力求分級配置綠地的界限,使整個居住區的綠地配置、景觀組織通過流動空間形成網絡型的綠地生態系統。
(8) 主題化的設計思想。以某種主題為主的居住區環境設計,或營造獨特的社區文化、藝術氛圍,或表達對某種生活情調的追求,能夠有針對性地滿足當前社會多元化需求中特定群體的需求。設計的主題思想既可以從市場分析出發,又可從居住區區位環境的景觀特質提煉出來。如華陽府河音樂花園,以音樂為概念的環境設計策劃、設計,迎合了人們對健康生活的追求,得到了目標消費群體的認同,從而在市場上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3 居住小區景觀設計中的綠化設計
(1) 設計原則。居住小區的綠化設計應強調人性化意識,考慮人在使用中的心理需要與觀賞心理需要吻合,做到景為人用。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分戶入口,都引入綠化,使人們在日常生活的每一個關鍵點都能夠接觸到綠化,綠化環境不再只是一塊綠地,而是一個連續的系統。
(2) 植物配置。不同地帶一定面積的小區內木本植物種類應達到一定數量;在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等植物類型的植物配置上應有一定的搭配組合,盡可能做到立體群落種植,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植物的生態效益;在植物配置上,應體現出季相的變化,至少做到三季有花;在植物種類上應有一定的新優植物的應用。
為維護全球可持續發展,世界范圍內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城市環境重要組成部分的居住區綠地應成為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開放空間[ 4 ] 。居住區綠地中的人工植物群落應是在城市環境中,模擬自然而營造的適合本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結構配置合理,層次豐富,物種關系協調,景觀自然和諧的園林植物群落。少種植那些過于嬌貴的植物,通過植物自然的生長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也不會給后期的養護帶來負擔。居住區綠地應是為人服務的地方,應集中體現出城市綠地的價值,在植物種類上應達到一定的數量。通過調查發現不同地區的城市種類,因氣候土壤的條件差異而有所不同,一般面積10 hm2 左右的小區中的木本植物種類數應能達到當地常用木本植物種數的40 %以上。
好的居住區環境綠化除了應有一定數量的植物種類的種植,還應有植物種類型和組成層次的多樣性做基礎,特別應在植物配置上運用一定量的花卉植物來體現季相的變化。在住宅的各個角落,應多種植一些芳香類的植物,如白蘭、黃蘭、含笑、桂花、散尾棕、夜來香等,營造怡人的香味環境,舒緩人們的神經,調節人們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