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錯亂法有天生的喜劇效果,“關公戰(zhàn)秦瓊”、“國王在紐約”等等實例不勝枚舉。如果題材對路,那就大膽地將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人們和事物擺到同一個畫面上來吧,這的確是個事半功倍的做法。
典故借用法
典故可以是目光向后的,如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童話、俗語歇后語等等,也可以是目光平行的,一些大眾文化形式如熱門電視節(jié)目、電影,甚至網絡游戲等,想到什么都可以信手拈來??只要是大部分人都能聯(lián)想到的。太生僻、太艱澀的典故不宜使用。
古裝避嫌法
給當代的人物套上古代的外衣,可避免被批評者自愿“對號入座”,常適用于對政府部門、官員的批評。它還有一個功用:即暗示現(xiàn)在某些手中握有權力的人,思想境界連古人都不如。
名作假借法
人所周知的畫面,如名畫、傳世的雕塑、不朽的攝影作品等,可以成為漫畫制作的極好原料。“蒙娜麗莎”、“思想者”等作品,不知被漫畫家們“蹂躪”了多少回。這種創(chuàng)作還有一個共性,作者總是要玩偷梁換柱的把戲:或是蒙娜麗紗戴上了墨鏡;或是思想者的坐墩被換成了馬桶。
文字雙關法
一般來說,漫畫的畫面上應該少出現(xiàn)文字,大量對白式的文字會導致讀者閱讀時視覺的不順暢,這同時也是漫畫作者比較“無能”的表現(xiàn)。時評漫畫通常為單幅作品,完全不依賴文字不太現(xiàn)實,如何增加文字本身的趣味(包括怎樣書寫在畫面上),是漫畫作者躲不開的任務。文字雙關,就是化不順暢為新趣味的一種手段。
側面譏諷法
這也是一種延伸類的做法。正面表達效果不佳時,側后迂回更具幽默感。這種是“想一想才會笑”的“轉彎”式類型,不過拐的彎太多,會讓人不知所云??一般來說,一個彎就足夠了。
角色戲化法
這是比擬類的做法。它強調一種舞臺劇似的戲劇沖突,畫面中有兩個以上的角色,主角配角分配清楚。制造緊張的情節(jié)氛圍。
道具夸張法
把某種物體放大,遠遠超出人們生活中的經驗,巨大的心理感受落差,造成滑稽的視覺感受。這是非常常用的手法,也是比較“偷懶”的做法,創(chuàng)意含量不高,往往與其它手法結合使用,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名人肖似法
人物漫畫其實已經大大超過了肖像畫的范疇。它并不是為了紀念作用或者向周圍的人介紹人物,它的作用范疇非常廣,作用對象是大眾。④把名人的形象加以夸張,這本身就已經夠有趣味的了。在漫畫的想象空間中,你可以根據(jù)題材的需要“支使”他(她)做任何事??只是這“差使”要適度。以什么為底線呢?假想一下你是他(她),看了這幅畫會不會暴跳如雷、非跟作者打官司不可。
借古喻今法
注意借古喻今法與古裝避嫌法的區(qū)別。前者是取古意,后者是取古形。兩者出發(fā)點和目的都不同,借古喻今無所謂避嫌,反而要使原意更尖銳。
以上的創(chuàng)作思路是筆者在近千幅已發(fā)表的時評漫畫中“事后”歸納篩選出來的,這種歸納是由“果”及“因”。在實際操作中,思維的方向當然是剛好相反??完全是無中生有:面對一篇時評腦汁絞盡、苦苦提煉。在思緒的冥冥中,這些所謂“套路”是不斷地迸出,又不斷地被排除,一直到在無聲的狂喜中,搜索到最適宜于表達言論主旨的“套路”或“套路”組合。
另外,“套路”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全新的“套路”就是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的被發(fā)現(xiàn),又有很多新“套路”不過是老“套路”的簡單派生。但“套路”的運用不是自我抄襲??就如同一位好作家會不斷地使用同一種修辭方法,寫出的作品卻仍舊五花八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