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畫好色彩風景,如何在藝考中取得優異成績,這是藝考生訓練中苦苦追尋的。關于如何畫好色彩風景,你可以參考下面幾點:
一、主題與中心
這是打動作者的第一感受,我們為什么要畫這幅畫?要把自己的感受固定下來,并在作畫過程中不斷強化這種感受。同時,要大刀闊斧地進行取舍。大千世界琳瑯滿目、紛繁零亂。但我們不能被這些現象所迷惑,要有主動的駕馭和提煉意識。既要強調鮮明、豐富、和諧及色彩語言的規律;也要強調視覺感受與視覺心理。但取什么,刪什么,直接體現出作者的修養。
要強化地域特點、季節特點、光線特點等等。比如,《楓平鄉之晨》這幅作品的構圖以險、峻取勝。畫面的上部是畫面的趣味中心,也是寫生的著力點,其余部分為虛寫。雖說是灰調子但陡峭的環境中有露出的綠色。我取景時省略了許多與主觀感受不協調的景物,場景大而空間層次清楚。強調了畫面的主次、虛實、藏露、開合、疏密、繁簡等造型因素的對立統一。
二、觀察與歸納
這在風景寫生中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我們開始作畫前要先觀察,并計劃好作畫的步驟。尤其在用色觀念上,不要追求細微復雜的色彩變化,應注重把握宏觀的色調,并糅進作畫者自身的創意,比如聯想、設計、意念等,再創造出一個物我兩映的色彩世界。對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以及冷暖、色調、對比、和諧等方面進行認真思考和歸納。
特別注意整體組合之后各種色彩的結構關系,比如,色相的對比、節奏的安排、面積的大小、色塊的冷暖、鮮灰的主次、色調的提煉等,最終找到一個最貼切的、能象征主觀理想的畫面色彩分布。使觀察進入到表現,寫生進入到歸納,想象進入到升華,完善從客觀到主觀的過程,使畫面呈現出一種單純超脫的明凈之美。
三、整體與表現
有經驗的畫家往往十分注意畫面中物象外形的處理。外形,是整理和提煉的常用手段,外形好看的作品帶給觀眾有暢快、整體的視覺美感。同時將景物概括出遠景,中景,近景幾個大的層次,注意天空、地面、主體物三者的關系,這就是畫面的整體關系。就像幾塊磚,單看時毫無意義,然而將它們與其他不同的建筑材料配置在一起時,就會產生異乎尋常的價值。
這也是一種互相咬合的關系,只有符合了審美的種種需要時,作品的技法個性才能自然融合為一體。如《巖頭嶺后村秋色》吸收版畫的處理方法,概括遠景和近景兩大層次;虛實關系以突出重點為原則:把后面部分作虛寫,前部是畫面的趣味中心,作實寫。畫面以棕紅灰作為主色調,色彩溫和。
四、意境與升華
盡管是實景寫生,我認為在思想觀念上,面對大自然,不要一味臨摹,必須有效地夸張某些符合藝術趣味的特征。有時候,畫者當時作畫的想法太多,使畫面負擔太重,東一榔頭西一棒,結果什么也表達不清楚。
其實畫面的主題要單純,一幅畫只要能說明一個問題就可以了。而意境的創造是第一位的,意境說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理論精華,審美客體不是孤立的,由有限進到無限,這就是取“境”。境是像外之像,是有與無、虛與實的統一。唯此,作品才會生妙,才能通向作為宇宙本體和生命的“道”。
中國美術高考網建議藝考生,在畫色彩風景時,要注意基本功的訓練;作者捕捉形象,搜集素材,需要觀察、處理和表現;還要注意與大自然溝通,交流,挖掘其內涵的重要途徑。寫生與人文、寫生與自然,寫生與社會都密不可分。保持直面現實時鮮活的感受力,努力做到心手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