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色彩雖然千變萬化,錯綜復雜,但它的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可歸納為以下幾點:中國美術高考網
1.補色
色彩的冷暖關系,即補色關系。人們對色彩的明與暗、冷與暖理解起來并不難。如紅色光線射過來,物體的受光面就會罩上一層紅暖色,寒色也即如此。問題在物體的背光部下又是什么色彩呢?往往初學者會在此出現很多問題,很多人用暗紅來處理,有些人則用固有色加黑、藍、褐等色,結果畫面畫得又臟又燥。這說明一些人還沒有掌握色彩光學反應的原理,所以,常常作畫失敗,影響了色彩的提高。那么,暗部究竟應是一種什么色呢?冷暖的光學反應應是用一種補色關系來畫暗部色彩。然而補色是客觀自然現象造成的,還是主觀的人為處理的呢?下面例舉人的生理現象和自然現象的兩個科學的例子來解釋這個問題。
我們能夠看清物體色彩的媒介是光線。物體受到不同的光照,出現了陰陽向背及明暗、深淺,呈現出立體的、冷暖不同的色彩變化。因為光的作用,物體發生了環境色的相互散射的影響,不同的物體固有色互相 輝映與影響而產生出五彩繽紛的豐富色彩。但應該指出,光源色的冷暖對自然界色彩的變化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色光線照射下的一般規律為:在“暖色”光線下的物體,其亮部呈“暖色相”,這時它的暗部就呈“冷色相”。在“冷色”光線下的物體,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則呈“暖色相”。如果色光的冷暖不明顯,就應按照兩色光的強弱來分。一般情況下,早晨和傍晚的日光、燈光、火光等為暖色,中午的陽光、天光、白熾燈光等為冷光。我們畫靜物多在室內,接受的光源多是從窗口透進的天光。一般情況下,天光多為冷色,但也有特殊情況,如朝霞、夕陽的余光,室外紅墻壁反射的光線,有時也影響室內光線變暖,陽光直照室內的物體就一定是暖光源了。要注意這種光線的變化,作畫時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既要尊重客觀對象,又要認真分析,注重自己的感覺。但光源的直接照射是在物體環境的受光面,因而光色的冷暖也決定亮面色彩的冷暖。如光線是暖色,亮面肯定就是暖色,那么暗面的冷色又是一種什么色彩呢?
3.色彩的空間透視:中國美術高考網
色彩的透視實際上就是指空間色,這也是任何造型藝術無法擺脫的透視變化規律。因為人的視覺是按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來反映物體的遠近距離的。同樣大小的東西,靠近我們的則顯得高大。距離我們遠的,則感覺矮小。這是近大遠小的形體透視規律所造成的。色彩也有透視變化規律,如近的暖,遠的冷,近的鮮明,遠的模糊等。尤其是畫風景寫生,因為空間距離深遠開闊,這種色彩透視變化的規律格外突出。而畫靜物空間小,色彩的透視變化程度也相應的減小。這樣的例子不用特指,你到室外找幾個物體遠近比一比,立即就會證實這種感覺。一切物體不僅形象特征隨著空間距離的增大而發生變化,而且色彩關系也隨之逐漸削弱,這就是空間透視變化的基本規律。如果違背規律,硬是把遠處的各種物體畫得色彩鮮明強烈,那么它就毫不客氣地從遠處跑到近處,從后邊跑到前邊,而失去了基本的空間透視效果,畫面也由深遠而化為平板。
色彩空間透視原因有兩個,一是人的視覺在一定距離限度內可以看清物體的形象和色彩特征,超越了這個限度,也就逐漸變得模糊不清,這是人的客觀因素所決定的。二是由于地球上的大氣層是含有微小顆粒的空問,其中有許多灰塵、水蒸氣、煙霧和空氣分子等,肉眼看去它似乎是透明的空間,其實并非如此。當我們明白了這個空間變化規律后,就應該知道怎樣去把握空間色彩層次的處理。
畫靜物的空間色彩變化不是很大,但要在畫面中處理好空間關系仍需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