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具有造型嚴謹、形象生動、線條謹細、刻畫深入、色墨暈澤、層次豐富的形式特征。傳統的工筆花鳥畫主要采用線條勾勒和色墨潤染相結合的方法,如林椿《果熟來禽圖》就是采用的這種方法。這種勾線染色的方法是工筆花鳥畫最基本的形式語言,具有較強的表現力,它發展至宋代已達到了非常成熟的程度,并一直沿用到現在。在這一基本形式語言的基礎上,逐漸發展了一些烘染襯托、點彩積水、和吹云彈雪及絲毛的方法。現代工筆花鳥畫為了能適應時代的審美需求,大量地借鑒和吸收其他表現形式和手法來豐富自己的形式語言,如吸收版畫拓印、水彩撒鹽和油畫色彩處理的技巧來豐富畫面的肌理,增強藝術表現力。
分染法
A.先用白描在畫面上起稿。注意要根據不同表現對象的質感使用不同的線條,如表現蒼老的枝桿就要使用剛健的“鐵線描”或“顫筆水紋描”,表現嬌艷的花朵就要使用柔美的“蘭葉描”或“游絲描”。此圖為了表現牡丹葉片的飽滿生氣,使用了“蘭葉描”。
B.在白描稿稿上用淡墨沿著葉片的根部向尖部由濃到淡地進行分染。分染之前要準備兩枝筆,一枝用以蘸墨,另一枝蘸清水。分染時先用色筆在葉片的根部輕輕染上墨,然后迅速用清水筆將它不留痕跡地潤開,這樣經過水潤過的墨色就會呈現出由濃到淡的層次。待第一遍干透后,用同樣的方法在前面的步驟上進行多次反復分染,直至達到理想的濃度。注意:不要試圖一次就用濃墨染到所需色度,如果這樣的話,不但難以掌握濃淡,無法將墨染勻,而且還會缺少飽和度。
C.在墨色稿上進行色彩分染。第一遍墨稿的作用就是將物體分出不同的明暗向背和前后關系,它就象素描稿。待墨稿濃淡達到要求后,再在墨稿的基礎上將色彩罩染上去的。用花青(最好使用花青塊,錫管顏色不但色相不準,而且有色渣)從葉片根部向尖部慢慢分染,直至達到濃淡要求。
D.最后染綠色和調整。用淡淡的石綠調藤黃從葉片的尖部向根部由濃到淡地進行分染。注意:石綠色是礦物質顏料,它顆粒較粗,覆蓋力強,因此在染色時不能使用重色。藤黃也具有較強的覆蓋力,如果使用重色的話,不但會將底色掩蓋,還會使顏色污穢。所以只能用淡彩反復多層地分染。
分染法采用分層疊加的方法進行設色,它的優點是色彩厚重飽和,層次變化豐富,表現力強。但是這種方法在運用中如果掌握和使用不當,往往會出現覆蓋和拖帶底色的現象,要克服這一毛病惟有淡色輕染,反復多層,不可重色少染。傳統畫法中為了避免拖帶底色的現象而采用“礬”法,也即染兩層色涂一次礬水,這種固定顏色的方法叫“三礬九染”法。
分染法舉例——牡丹畫法
A.勾勒線稿。
勾線時要特別注意根據表現對象色彩的深淺而調整線條的墨色,如表現白色的花頭、深色的花頭和葉片時,白花頭就要使用淡墨,深花頭的墨色要比白花頭要重些,而葉片又要比深花頭墨色濃一到兩個色階,只有這樣,經染色后色和線才會相互隱映,達到“色不侵墨”的要求。
B.淡色鋪底
用淡墨分染葉片;分別用大紅和白粉平涂紅花和白花,進行打底鋪色。打底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了顏色的協調統一,二是利用顏色里的膠水將紙面上的絨毛和毛孔填平,以便色彩潤澤細膩。傳統分染法不采用先平涂后分染的方法,而直接進行分染。直接分染法與先平涂后分染的區別在于:前者是從局部到整體,也即一瓣一瓣地完成;后者是從整體到局部,用先平涂后分染的方法更易于控制和掌握。平涂時要注意顏色不能厚重,這樣既避免了將線條覆蓋,又不至于在以后的分染中將底色帶起。
C.逐層分染。
用曙紅沿著紅花的花瓣根部向瓣尖進行逐層分染;同樣,用淡淡的曙紅分染粉紅牡丹;用花青色分染葉片。
D.深入刻畫。
用胭脂色沿著紅花的花瓣根部向瓣尖進行逐層分染,待顏色厚度和濃度達到要求后再用大紅從瓣尖向瓣根分染,提亮花瓣。繼續用淡淡的曙紅分染粉紅牡丹,待層次達到要求后用白粉從瓣尖向瓣根分染,加重花瓣的厚重感和立體感。用石綠加花青從葉片的尖部往根部分染,直至達到滿意的效果。最后點花蕊。花蕊是花卉的眼睛,精神都在其中,所以要認真對待。點花蕊前,用石青在花芯處分染,待干后再用白粉調藤黃按三筆一組的組織方法點上花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