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用蘭竹筆(或兼毫筆)將赭石和墨調和,再用筆尖蘸濃墨,輕輕地在調色盤上糅合一下,然后在畫面上用側鋒點出頭部。接著在頭后面點畫上身軀,順勢勾畫出兩翅,然后添上尾巴。所有這些步驟都是一氣呵成,中途盡量不要重新調色換墨,這樣就會呈現(xiàn)出豐富的干濕濃淡變化。點畫完成后用筆蘸較重的墨在翅膀后面點畫上飛羽,在身軀上點上斑點。待這些完成后,再用重墨點睛和下巴上的黑斑,最后用淡墨勾出肚皮和點腳爪。鳥的成敗全在最后的調整,勾肚皮就是將點畫筆觸連接起來并進行調整的關鍵步驟,勾勒時要特別注意動勢和形體結構,千萬不能勾散。點腳爪要注意線條筆觸的組織和用筆的角度方向,一般以三筆一組,形成一個“倒*”形。鳥在飛行時,腳爪往往在身體的后面,即將降落的鳥腳爪往往在身體的前面,畫鳥時要注意表現(xiàn)出這些細節(jié)。
B.麻雀的不同動態(tài)。在畫鳥時,我們要遵循“鳥形如蛋”的原則。無論鳥的動態(tài)千變萬化,其身軀都不會脫離蛋形,蛋形不會改變形狀,只會變化角度。鳥動態(tài)變化最大的是翅膀和頭部,翅膀和頭部位置和角度的變化形成了鳥的不同動態(tài),只要掌握了這個規(guī)律,平時再多加觀察,就很容易表現(xiàn)出各種騰飛跳躍的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