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公布了2009年本專科專業就業狀況,很多文史哲專業的本科生就業率不到八成。專家分析,教育部此時公布去年本專科的就業狀況,對本屆高三家長也是一個重大消息,很多為孩子未來作打算的家長應該在充分了解各專業情況的基礎上,結合考生的興趣愛好,準確填報高考志愿。
[就業情況發布]
總體情況:文史類就業率普遍低于理工類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統計數據,哲學和歷史學的就業率區間在75%-80%之間,經濟學各專業在80%-90%之間浮動,法學、教育學、文學、農學、醫學各個專業的就業率在70%-90%之間,理學中的大氣科學是理學各專業中唯一上90%就業率的專業。統計數據顯示,文史類就業率普遍低于理工類,大部分專業211院校的就業率都要高于平均就業率。
本科段:文科專業就業率大多低于90%
在本科段的就業統計表中,哲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等文科類專業的就業率在65%-85%之間,211院校的這幾個專業大類的就業率也在這個區間之內,只有德語、法語兩個專業,在211高校就業率達到90%以上。文科類專業中就業率相對較高的專業大類有:學前教育、對外漢語、英語、德語、法語、俄語、日語、廣告學、傳播學、動畫、播音與主持藝術、廣播電視編導等。
而相比之下,理工科的專業就業率則相對較高。工學類68個專業在211高校的就業率均在80%以上, 其中工學中采礦工程、石油工程、礦物加工工程、資源勘查工程、地質工程、冶金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油氣儲運工程、飛行技術、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專業就業率達到95%以上。
專科段:四個專業就業率達到A+
根據專科各專業大類的就業情況統計,就業率在90%以上的專業均出現在理工類專業當中,其中電氣化鐵道技術、鐵道機車車輛、鐵道工程技術、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四個專業的就業情況在95%以上。而文科類當中,旅游類專業就業率平均在80%以上;公共事業大類的社會工作、社區管理與服務等工作就業率在70%以上;文化與教育大類當中,應用日語、應用俄語、商務日語三個專業就業率最高,達到85%以上,而部分專業如初等教育、特殊教育、計算機教育的就業率則偏低,只要60%。
專家分析專業選擇
考生們還有一周就要考試了,這時是家長為幾周后的高考志愿咨詢做準備,搜集報考信息的最佳時期。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本專科的就業狀況是不是一份重要的填報志愿資料呢?該如何運用這份資料呢?記者邀請了相關高招專業,請他們給廣大家長提供一些選專業的方法。
別看名氣大就報
充分考慮個人興趣
在填報志愿前,要對性格、興趣認真剖析,按照興趣和愛好選擇合適的專業,不能盲目地跟風。比如根據經驗,某某大學的建筑學專業學科實力強、就業形勢好、社會影響力大,有的考生因為其“名氣大”就選擇此專業。但殊不知,這樣選擇并不科學,因為建筑設計專業要具備一定的繪畫基礎,否則考生入校后,學習會非常吃力。另外,如果考生對此專業不是真正的愛好和感興趣,將來在此行業中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建樹。因此選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專業,至關重要。
分析專業未來前景
不擠熱門
熱門專業和冷門專業只是相對的。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部門、行業壟斷逐步被打破,冷門專業會逐漸演變成熱門專業,反之亦然。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就業率統計,家長們只能作為參考資料之一,決定是否選擇這個專業,不能僅僅靠就業率高低來判斷。有遠見的家長,可以從國家宏觀角度來考慮孩子的發展前途,考察未來一定階段哪些行業是朝陽產業,哪些是夕陽產業,結合考生的興趣愛好,最終決定填報方向。
不看表面
充分了解專業內涵
每年填報志愿時,都有家長和考生誤讀專業名稱,對專業“望文生義”,不了解這個專業究竟是學什么的。專家指出,選擇專業時不能光看專業名稱,從名稱上猜測專業的實質內容,而要仔細了解專業的各項指標,如主干課程是什么,專業實力如何,是否屬于特色專業,是否屬于國家重點學科,專業發展前景和學生就業去向如何等等。
比如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兩個專業,生物技術主要研究的是理論,而生物工程則主要研究如何將理論轉化為技術并應用到農業生產中去。前者強調動腦,后者更強調動手;前者屬于理學學科門類,學生畢業時獲得的是理學學位,而后者屬于工學學科門類,畢業生獲得的是工學學位。所以如果想要成為工程師,就要謹慎填報生物技術專業。
專業并非越新越好
近年來,各學校根據定位與社會發展需求,紛紛調整并增設一批新專業,對于新增專業,專家分析,由于沒有以前的錄取分數作為參照,考生和家長往往很難定位。此外,部分專家還認為高校根據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應當講是件好事情,但對于院校來講,新增專業肯定不是優勢專業,一個專業從開設到發展成熟至少需要幾年的時間。剛剛開設時,專業質量、未來前景都還不好說。對于那些本科畢業后想馬上就業的考生來說,還是應該慎重,一定要經過充分調研。
新增專業一定就對應高就業率嗎?專家分析,并非如此。家長在分析就業前景時,不能只看眼前的就業行情,更要分析預測四年后,甚至更長遠的社會人才需求狀況,否則會出現眾多院校蜂擁而上個別熱門專業,而幾年后人才市場需求飽和,結果卻造成這些扎堆培養出來的學生進校時“緊缺”,出校時“過剩”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