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校簡介
概況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是中華全國總工會直屬的唯一一所公辦普通高等學校。
學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華全國總工會干部學校,2003年被教育部批準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校立足工會、面向社會,著力培養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勞動關系與工會工作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以普通本科教育為基礎,教學與科研相互促進,學歷教育、干部教育與勞動關系研究協調發展,不斷提升辦學層次和教育教學水平。學校以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為主,重點培養勞動關系、勞動法學、經濟管理、公共管理、文化傳播等類型的人才。
學?,F設有工會學院、公共管理系、法學系、經濟管理系、勞動關系系、文化傳播學院、安全工程系、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等教學系(院),初步形成了勞動關系、法學、社會工作、人力資源、勞動與社會保障、安全工程、工商管理等專業組成的特色專業群,涵蓋管理學、法學、經濟學、工學、文學、藝術學等六大學科門類。學?,F有全日制普通本??圃谛I?11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608人,??粕?504人。
經過六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具備了較為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力量。學校現有專任教師2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72人,共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0人,北京市教學名師4人,北京市優秀教師3人。根據教學的需要,學校還常年聘請其他普通高校的著名學者、專家以及政府機構、大中型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擔任兼職教師。
建校以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為社會各界培養了數萬名畢業生。學校將秉承勤奮進取、嚴謹求實的歷史傳統,踐行“剛健創新、和而不同”的校訓,努力建設成為一所在勞動關系、勞動法學、經濟管理、工會工作等領域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普通高等院校。
辦學地點與辦學條件
學?,F有坐落在北京海淀區及河北涿州的兩個校區,占地總面積630畝,建筑面積30余萬平方米,建有教學樓、圖書館、禮堂、學生活動中心、體育場、游泳場、學生公寓、培訓大廈、電教中心、語音室以及與專業配套的實驗室等各類辦學設施。學校校園計算機網絡覆蓋北京和涿州兩校區所有教學、科研和管理機構及學生宿舍。作為中國工會圖書資料和信息中心,圖書館現有藏書近70萬冊,為學校師生及全國工會組織提供教學研究及信息情報服務。
人才培養
學校始終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國家特殊人才需求為引領,堅持立足工會、面向社會,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勞動關系及工會工作需要,著力培養適應勞動關系和工會工作需要的,思想品德優良、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突出,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以學生為本,堅持教學與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德育為先,素質教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強化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為此,在教育教學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舉措,主要包括:
·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定期修訂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推動教學改革的持續發展。通過精品課程、精品教材建設以及教改項目,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學校現有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兩個,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兩個,北京市精品課程一門。
·強化學業與教學質量管理 建立了學生學業指導與預警機制;允許符合條件的學生轉專業;開設輔修專業;實施多方位、多層次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注重實驗實踐教學 為加強實驗實踐教學建設,學校建成了法學與社會工作、經濟管理、勞動關系、文化傳播、安全工程等5個實驗區(含35個實驗室)以及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場所。學校的文化傳播實驗教學中心、勞動關系協調與發展實驗教學中心,分別于2007、2009年榮獲“北京市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稱號。2012年5月,學校與“北方凌云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學生實習基地榮獲“2012年北京高等學校市級校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單位。學校高職學院榮獲“2012年中國飯店業最佳名校獎”(即金鼎獎)。2012年7月,學校勞動關系協調與發展綜合實驗教學中心獲教育部“十二五”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稱號。
·教學與管理實現信息化 多媒體教學設施設備覆蓋所有教室,教學管理實現信息化,教學條件不斷邁上新臺階。
·多種舉措吸引優秀考生 學校積極建立并不斷完善學生獎助貸體系,制定獎勵措施吸引優秀考生報考我校。
·推進課外科技活動 近幾年來,我校學生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北京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北京市大學生模擬法庭大賽、北京市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宜信杯”北京市大學生創業設計競賽、高職高專英語寫作大賽、全國高等院校學生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中華經典誦讀大賽、全國高校文科類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商科院校技能大賽等競賽中,1人次獲得特等獎、49人次獲得一等獎,91人次獲得二等獎,91次獲得三等獎。
獎助貸基本措施
為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能夠順利入學和完成大學學業,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困難學生資助體系,設立了專門的助學辦公室,采取多種獎優助困的措施,通過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貧困生補助、學費減免(簡稱“獎、貸、勤、補、減”)等方式,幫助解決學生經濟上的暫時困難。
·“綠色通道” 鋪平入學之路
“綠色通道”是在迎新現場為經濟困難新生開通的“先注冊、后繳費”的入學通道,辦理方式輕松、便捷。因家庭困難、自然災害等原因暫時無力繳納學費、住宿費的同學,可以通過綠色通道辦理暫緩交款手續,直接注冊入學。
“綠色通道”的路徑為:a、到所在系(院)交《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b、到學生處“綠色通道”迎新接待點,辦理學費緩繳、住宿費及其他雜費登記手續;c、憑學費緩繳審批單及雜費登記單到財務處、教務處、后勤處辦理注冊、入住手續。
·助學貸款 緩解學費之困
為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學費之憂,國家現已開展兩項助學貸款業務,一是考生本地申請的生源地信用貸款,一是入學后申請的國家助學貸款。
生源地貸款具有貸款方便、審批快速、還款期長等特點,有貸款需要的同學可以向當地國家開發銀行申請,具體申請程序可以網上查詢或所在高中咨詢。新錄取本科、高職學生都可以在高考本地申請生源地信用貸款。新生申請生源地貸款成功后,可持貸款審批合同領取800-1000元不等的困難補貼。
根據國家助學貸款的政策,我校與中國銀行開展合作,為我校經濟困難學生辦理國家助學貸款業務,申請助學貸款前期需要準備的材料有:1、本人及父母身份證、戶口本復印件;2、本學年度村委會、鄉、鎮及縣級民政部門出示的貧困證明復印件。
·獎助學金 獎優助困之策
除國家助學貸款外,我校還設立了多種形式的獎、助學金,用于資助學習成績優秀、積極上進的經濟困難學生,以減輕他們的經濟壓力,促進他們的學習和發展。我校獎助學金主要有五種:
★國家獎學金:主要獎勵學習成績優異、綜合素質、創新能力方面特別突出的優秀學生,獎學金金額為每人每年8000元,獲獎比例約占參評人數的5‰。
★勵志獎學金:主要獎勵資助品學兼優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學金金額為每人每年5000元,獲獎比例約占總人數的4%。
★國家助學金:主要用于資助家庭經濟特別困難學生的生活費用開支,獎學金金額為每人每年2000元,獲獎比例約占貧困學生的70%。
★全總獎學金:主要用于獎勵學習優秀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獎勵范圍涵蓋大一入學新生。
★學院獎學金:為倡導優良學風,學院設立一二三等獎學金,獎勵學習優秀的學生,覆蓋面達20%左右;另外開設有德育標兵、學習進步、文體優勝、創新先鋒等單項獎。
獎學金申請步驟:在綜合素質測評基礎上,由學生向所在系(院)提出獎學金申請,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評定結果匯總至學生處核定、審批、發放。
·勤工助學 自我鍛煉之選
學校優先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勤工助學崗位,讓學生在學有余力的情況下參加一些有組織的勞動和社會服務,并給予一定的勤工助學補貼。我校助學辦公室下設有學生自治的社團——勤工助學協會,為申請參加勤工助學的同學提供服務。我校勤工助學崗位分為校內崗位和校外崗位兩種,校內崗位有助教、助管和助工三種,校外崗位一般為臨時兼職。
勤工助學協會將在每學期開學兩周內,在勤工助學協會網站上發布勤工助學崗位的通知,同學們可以向所在系(院)領取崗位申請表格,認真填寫后交給勤工助學協會,等待安排崗位,做好參加勤工助學活動的準備。
·困難補助 解決生活之需
學校設有專項貧困生資助基金,為家庭經濟特別困難的學生發放“特困生補助”。每學年開學初,學生處助學辦公室組織各系(院)調查、了解在校生的家庭經濟情況,并根據情況確定“特困生補助”發放對象,補助發放比例為所在系(院)總人數的10%,補助金額為每月100元左右。
·咨詢熱線 困難幫助之友
為了方便廣大同學更好地了解我院的資助政策,我們特別開通了助學政策咨詢熱線,接受以上有關資助體系方面的電話咨詢。
咨詢熱線電話:010-88562184
學校各專業培養方案框架結構
三大教育類別和 知識體系分類 | 理論教學環節 | 實踐教學環節 | |
通識教育 (57學分) | 通識必修課 | 軍事理論、政治理論課、大學英語、計算機、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心理發展、職業生涯規劃等 | 計算機、體育課中的實踐環節 |
通識選修課 | 設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藝術、學院特色課程等模塊,安排在第三至第七學期,原則上要求按照模塊選課,每個模塊不低于2學分。 | 基礎課實驗平臺、基本技能訓練、學生藝術社團活動等 | |
專業教育 (80-90學分) | 專業基礎課/ 專業課 | 根據不同專業而定,由若干門主干學科基礎課程組成 | 學科基礎實驗平臺、專業實驗實踐教學(含文獻檢索、專業研究方法類課程與實踐)等 |
專業選修課 | 學科方向限選和任選課程模塊 | 不同的方向模塊課程,科研、專業技能提升的實踐課程 | |
綜合實踐教學 (23學分) | 多個平臺 | 軍事訓練、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實踐周、學年論文、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 |
合計 | 160-170 |
二、藝術類專業介紹 文化傳播學院簡介 文化傳播學院前身為建立于1982年的學院基礎部文化教研室。1994年,文化教研室轉入工會學系成立公關文秘專業,開始招收公關文秘??茖W生。1998年,該專業并入職業教育學院繼續招生。2000年,專業調整進學院英橋職業教育學院,同時專業與所合一,成立“中國文化與傳播研究所” 。2003年增設文化傳播??茖I,與文秘專業同時招生。2004年底,學校為適應開展普通本科教育和文化傳播研究需要,而設置文化傳播系。該系的創建,為學校提升文學藝術素質教育與研究、文化傳播研究和培養文藝、新聞人才,奠定了厚實的基礎。2005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置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兩個本科專業并招生。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置公共事業管理(文化藝術管理方向)本科專業,并于同年招生。2009年,文化傳播系更名為文化傳播學院,并經教育部批準增設戲劇影視文學本科專業,這是我校唯一一個藝術類本科專業。作為文化傳播學院實訓基地的中國職工音像出版和中國職工電化教育中心擁有全高清設備的350平米演播廳以及諸多先進的電視制作后期設備,為本院學生教學實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2009年4月,文化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新聞學專業順利通過學士學位授予權專家評審。該院現有漢語言文學、新聞學、戲劇影視文學、公共事業管理(文化藝術管理方向)四個本科專業。 多年來,文化傳播學院教師在教學、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績。2007年文化傳播實驗教學中心獲“北京市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稱號,2008年教學團隊獲“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稱號。截止到2012年,學院教師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5項,北京市教改項目1項,全總重點課題3項。 文化傳播學院共有41名專職教師,教輔工作者5人。獲得博士學位者29人,獲得碩士學位者12人;兼職教師13名。這些教師學養深厚,具備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其專業背景涵蓋文學、語言學、新聞學、傳播學、藝術學等多個學科。 自2009年起,學院介入中國職工電教中心、中國職工音像出版社、《中國工人》雜志社的管理,并與中央教育電視臺、全總宣教部、國際部、《工人日報》、中國工人出版社,以及許多大型企業集團的文化、宣傳和教育部門,建立了廣泛的學術交流與教學實踐的聯系,為建立產、學、研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本科藝術類招生專業 專業名稱:戲劇影視文學 學 制:四年 培養層次:本科 學位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 培養目標:本專業旨在培養具有扎實的戲劇影視藝術基礎知識、理論和技能,具備戲劇、影視劇本創作能力及面向數字傳播的影像制作能力,同時具有文化見識、文化自覺、藝術想象力、創造力及相應實踐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 師資隊伍及學科帶頭人:該專業現有專職教師15人,以中青年教師為主,教師們分別畢業于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白俄羅斯音樂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等知名學府,專業涵蓋文學、戲劇戲曲學、電影學、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藝術學、音樂學及文化產業研究等多個學科。其中,骨干教師均為高級職稱或博士學位獲得者,多位教師有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鳳凰衛視以及國家級報刊、出版社、影視公司、網絡媒體等單位的實際工作經驗。以該專業教師為核心成員的“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文化傳播創新人才培養團隊”系“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 學科帶頭人: 王江松:文傳學院副院長兼勞動哲學與勞動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中華美學學會、外國哲學史學會、全國價值學會、勞動社會專業委員會會員、理事。先后就讀于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外國哲學博士學位。在《哲學研究》等重要刊物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35篇被《人大復印資料》、《高校文摘》、《新華文摘》轉載或索引,21篇被CSSCI收錄。出版《悲劇人性與悲劇人生》、《郭象個體主義哲學的現代闡釋》、《悲劇哲學的誕生》、《人性與個性》、《尋找自己與成為自己》、《個人自由與社會責任》、《西方社會結構及其歷史走向》等9部著作。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1項、全總重點課題2項、學校重點課題1項和一般課題3項。獲三屆學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2008-2010年度“科研十佳教師”。 王翠艷:文化傳播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主任、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藝術學博士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高教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主要講授藝術概論、影視概論、中外戲劇史、中國現當代文學等課程。研究方向為性別視角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及戲劇影視文化。曾獨立出版專著《女子高等教育與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的發生》、參與撰寫《中國實驗戲劇》、《中國藝術傳統研究》、《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戲劇卷》、《中國現代文學史》、《張迷世界》等圖書多部,編著有《沈從文評說八十年》、《名家圖說紅樓夢人物》等圖書六部,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北京社會科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中國戲劇》、《戲劇文學》、《電影文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另有劇評、書評多篇散見于各類報刊。2005年以來,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一項、北京市社科規劃重點項目子課題兩項,院級科研項目、重點教改項目和一般教改項目各兩項,參與國家藝術科學基金、上海市社科規劃課題、北京市社科規劃基地項目各一項。曾獲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教學十佳、2008-2010年度科研考核優秀、優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二等獎、三等獎各一次,專著三等獎一次。 韓婷婷:文化傳播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博士后。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員、中國廣播電視學研究會會員、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主要講授戲劇概論、中國電影史、類型片策劃、美學等課程。研究方向為中國當代電影發展、類型電影。出版專著《中國主流商業電影的史學溯源》,參與撰寫《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代性建構》、《淺述我國電影的市場化改革與創作批評》、《創意產業譯叢》、《中國古代文藝心理學》等圖書,參編教材三部。在《現代傳播》、《中州學刊》、《電影文學》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十余篇,其中兩篇論文獲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學會獎。2009年以來,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藝術學青年基金項目、院級科研項目各一項,參與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一項,國家廣電總局重點課題三項,院級一般教改項目兩項。 課程設置:本專業屬于應用性較強的以藝術、文學、新聞與傳播學科為主干的交叉學科,以“寬口徑、厚基礎、多技能”為基本要求,培養既有扎實的文化底蘊和藝術修養,又具備良好戲劇影視產品策劃編導能力和相關實際操作能力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具體而言,本專業學生通過四年的系統學習,可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熟練掌握戲劇影視劇本及相關文案的創作能力,此為本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 2、系統掌握戲劇、影視藝術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其發展歷史以及最新動態,具備敏銳的文化創意眼光和較強的審美鑒賞能力; 3、具備較高的戲劇、影視、新媒體視頻產品的編導、策劃及前后期制作能力; 4、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及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掌握本專業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 5、具備適應當前文化產業背景和數字媒介環境的素質與能力,能夠獨立獲取相關學科知識并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適應相鄰專業的業務工作。 課程體系構架
核心課程:藝術概論、中國古典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戲劇概論、影視概論、中外戲劇史、中外電影史、視聽語言、影視聲音、戲劇劇本寫作、影視劇本寫作、表演導演藝術基礎、圖片攝影、電視攝像、非線性編輯、影視配樂、制片管理、電視節目策劃與制作、劇情片創作、紀錄片創作 |
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簡介 |
三、專業計劃與報名考試事項
近兩年藝術類專業分省招生計劃統計表
2012年藝術類專業分省計劃統計表
備注:來源計劃以教育部和各?。ㄊ?、自治區)教育考試院、招生辦公布的數字為準。 |
專業測試


← 輸入專業分,測測你想上的學校,需要多少文化分?
← 實時發布最新的藝考資訊,解讀藝考最新政策、招生簡章、錄取規則。
← 解答在藝考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全程提供藝考報考最佳方案。
- QS60馬來亞大學碩士直發預錄取,低預
- 2024年四川文化藝術學院繼續教育學
- 2024年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藝術類專業
- 西安美術學院2024年本科招生簡章
- 2024年上海戲劇學院藝術類統考專業
- 云南藝術學院2024年本科招生簡章
- 魯迅美術學院2024年本科招生簡章
- 中國美術學院2024年本科招生簡章
- 廣州美術學院2024年普通本科招生簡
- 華東交通大學2024年藝術類專業招生
-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2024年招生簡
- 中國戲曲學院2024年本科招生簡章

(二)免費轉載出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郵件:mkaocn#163.com (發郵件時請將#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