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下達《藝術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第一次把藝術類專業作為單獨學科來設置專業學位。該專業學位的設立,能否解決目前我國藝術教育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高層次應用型藝術人才應該如何培養?
日前,中國藝術界的“腕兒級”人物: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丹青、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主任田壯壯、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在北京大學戲劇研究所所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林兆華的邀請下,對以上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藝術專業碩士有了“名分”
《藝術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中明確寫道: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的英文名稱為MasterofFineArts,英文縮寫為MFA。該專業學位培養目標為高層次、應用型藝術專門人才,包括音樂、戲劇、戲曲、電影、廣播電視、舞蹈、美術、藝術設計等藝術創作領域。
郭文景說,以前我國藝術類專業學科屬于二級學科,要在一級學科基礎上設立專業學位,從“文革”后,藝術類專業碩士學位一直叫文學碩士。該文件的出臺,給了藝術碩士應有的“名分”。
而且,藝術碩士學位的設立,還可以解決藝術類考生在研究生入學統考時,分數線門檻過高的困難。“原來招畫畫的碩士不是油畫碩士,招的作曲的碩士也不是作曲碩士,統稱為文學碩士,這就決定考研的藝術類考生,在考試時候跟其他碩士具有一樣高的門檻。藝術碩士學位可以解決初試門檻過高的困難。”郭文景說。
經常跟演員和年輕導演打交道的林兆華認為,修養、文化對一個人來講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個藝術天分很高的考生,僅因為英語考試差兩分而不被錄取,更是扼殺人才。
《藝術碩士專業學位設置方案》的出臺,反映了社會對藝術教育認識的轉變,但它能否解決目前我國藝術教育方面存在的種種問題?高層次應用型藝術人才到底應該如何培養?
學院培養藝術家還是實踐培養藝術家
林兆華認為,目前藝術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是不重視實踐,“沒有藝術實踐過程怎么能培養出演員,怎么能培養出導演、劇作家?”
田壯壯近些年發現,電影學院里很多學電影的學生,一到畢業就感到特別恐懼。“為什么?這些孩子天天待在教室里,或是抱著影碟看,根本不了解外界的人,不了解生活,怎么能搞創作?我對系里的老師說,什么時候能把這些孩子在四年里有三年轟到外面去,就算成功,讓孩子們在上學時就跟社會接觸,尋找鍛煉的機會。”“導演是在片場摸爬滾打練出來的,作曲家的很多知識是在排練場里學來的。”郭文景舉了他考作曲系的例子:那時郭文景才十幾歲,但他在樂隊里面做小提琴手已經七八年了,他寫的樂隊總譜,比創作室的一些專業人員寫得還好,“因為我太熟悉那些音樂了”。
在陳丹青眼里,優秀的電影、戲劇、音樂人才并不是只靠學院培養出來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莫里哀什么學歷?莎士比亞什么學歷?戲劇演員于是之上過什么藝術學院?聶耳上過什么音樂學院?賀綠汀受過什么學院教育?現在的人,如我、作曲家劉索拉、電影界的第五代,很多人都沒有上過大學。”陳丹青反問道,人才到底是學院培養出來的,還是實踐培養出來的?
藝術教育不該只由藝術學院承擔
陳丹青說,很多家長都想讓孩子進藝術學院,覺得孩子從藝術學院畢業后就是一個藝術家。其實在美國,藝術學院只承擔著一部分可以講授的“技術活兒”或教一些基本常識。“進入藝術學院學習并不擔保你一定變成藝術家,社會上還有許多許多團體、空間,能夠幫助人們接觸更多樣的藝術,這樣你才能變成一個藝術家。所以,藝術教育不應該只由藝術學院來承擔。”
如果說藝術家不是只靠學院培養出來的,可以自學成才,實踐成名,為什么現在卻有無數的家長和考生擠破頭地想進藝術院校呢?
郭文景認為,當今社會的教育結構發生了變化,“如果你不進入藝術學院走一趟,你在社會上就很難找到藝術實踐的機會,也沒有辦法給別人認識你的機會”。
田壯壯坦率地說,現在社會上沒有像樣的藝術環境,藝術院校好的地方就是有藝術氛圍。“想學電影的人進電影學院,可以天天看電影、聊電影。老師可以給你講外國電影史上的大師經典作品,這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環境。可出了校門,什么也沒有,只剩美國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