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八大關小禮堂外面,參加藝考的學生排起了長隊,一張張稚嫩的臉上,有期待,也有焦慮、不安和茫然,甚或還有滿不在乎、不以為然。像這樣的場景,自藝考報名開始以來,在各個報名點、考點之外都似曾相識。孩子們拖著笨重的行李、背著琴盒、提著畫箱……從一個考點奔赴另一個考點,在火車站廣場上席地而坐,在10元一個鋪位的簡陋小旅館里蝸居,為的只是那個甚至有些渺茫的前程目標。
眾所周知,在這個浩浩蕩蕩的藝考大軍中,真正熱愛藝術者寥寥無幾。更多的考生,或者說是考生家長,為了讓文化成績不理想的孩子能擠進高校而選擇了這樣一條“捷徑”。據了解,許多學生文化課成績在班里只處于中下等,而藝術類院校或名牌高校的藝術類專業收分很低,因此藝考就成為這些孩子的救命稻草。“半路出家”者大有人在,有人甚至到了高中階段才拿起了畫筆,此前連素描為何物都不知曉。
但這真的是一條捷徑嗎?事實上,眾多考生在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來買器具、上輔導班、四處撒網報名、輾轉各考點應試之后,高中榜首的命中率卻極低。盲目膨脹的藝考隊伍,使得藝考“獨木橋”比之高考形勢更嚴峻。而眾多考生此番折騰之后,既沒有提高藝術修養,又荒廢了原本就不扎實的文化課,可謂得不償失。
人說興趣是學習的老師,是學習的催化劑,而為了一定功利目的被迫加入藝考行列的學生,有何興趣可言?為藝考而學藝,除了刺激了小旅館、小飯店、交通以及藝術類工具的銷售等經濟增長點之外,恐怕更多地是帶來了一股盲目、浮躁、投機的社會風氣,如此這般誕生的“藝術人才”,既是藝術之殤,更是社會文化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