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藝術考生鐘鳴告訴記者,他已考完了北京、上海、浙江等四所全國知名藝術類院校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專業測試,總體感覺北京、天津等北方院校的測試題目中規中矩,即使不知道準確的答案,但回答起來感覺有話說,多數藝術考試輔導班猜題、押題都能猜中一些,像“在藝術上今后有什么計劃”、“看到國慶閱兵后的心情是怎么樣?”、“模仿明星趙本山即興演一個小品”等。
但到了上海、浙江一些高校,一些題目就有很大的隨機性和靈活性,鐘鳴說,主考官了解到他的父親是電力工人,出題說“用發生在電力工人身上的故事,編成小品,證明電力工人生活的變化”“如果你是一個電力工人,你如何描述電力行業20年后的情景?”浙江一所院校的題目更讓鐘鳴感到有些奇特,考官問他“你如果現在有一百萬,你會怎么花?”和“給你藍色和紅色,你能構思一個什么樣的畫面?”鐘鳴說,這樣的題目都是身邊的事情,但明顯靠原來的死記硬背根本應付不了。
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這幾年,一向以生源數量多、綜合素質高著稱的我省考生,被越來越多知名高校貼上了“善于死記硬背”“分高綜合素質不高”的標簽,在這樣的情況下,有些知名高校減少甚至取消了在山東的這種招生數量,尤其是那些通過面試招生,需要考生根據各自的知識積累和綜合素質作出靈活回答的專業,為數不少的山東學生就會露出“馬腳”,這樣最終也會影響到這部分考生最后的成績及錄取。
更多藝考信息請訪問:藝路網藝術高考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