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肯定:“科班化”已成新趨勢
北京電影學院無疑是相聲“科班化”的主要倡導者和執行者之一。據校方介紹,學院此舉根據國家廣電總局的指示精神,保護和發揚相聲這一“草根藝術”,通過學院教育為相聲喜劇界注入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新鮮血液。
據悉,首批喜劇、相聲班將招收20名學生,報考學生要經過和普通表演班同樣的初試、復試;三試后,再增加一次相聲方向的專業考試。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副院長王勁松說:“這個班是以影視表演課程為基礎,以中國廣播藝術團豐富的實踐經驗作依托,在學習傳統相聲藝術的同時,突出對喜劇創作能力的培養。既可以把傳統曲藝表演和現代影視表演的長處結合起來,又可以把表演理論的學習和舞臺的實踐結合起來;此外,還可以將相聲的口傳心授與現代高等教育相結合。將來培養出的學生既可以從事相聲行業,也可以從事喜劇表演、晚會小品、節目主持等,這種教育模式是探索相聲和喜劇人才培養的現代和多媒體化。”
其實,相聲進高校也并非新鮮事。早在2001年,相聲演員馮鞏就曾在中央戲劇學院牽頭開設了兩期相聲表演大專班和曲藝文學本科班。而此次北京電影學院的“跨界”辦班之舉更使得“科班”相聲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科班化”儼然已經成為相聲界發展的新趨勢。
在馮鞏看來,學院里教相聲是“定向培養,縱深挖掘”,可以有方向地培養相聲演員,比如適合上電視的電視型相聲演員,以及適合上舞臺的舞臺型相聲演員。虎年“春晚”上表演《大話捧逗》的賈玲就是相聲大專班的畢業生。“以前相聲講究門派,這樣就導致門檻很高,而科班相聲給了很多相聲愛好者一個同等的機會。而且我們海納百川,學眾家所長,這能讓相聲得到更好的發展。”賈玲說。
選擇報考相聲喜劇班的很多考生都說,科學規范的學院教學給他們很大的吸引力和信賴感,這是促使他們報考相聲喜劇班的重要原因。“北京電影學院名聲那么大,各種關于相聲學習的培訓和課程設置一定都很專業,科學系統地學習相聲讓人感覺很放心。”一位考生家長說。
●質疑:多方觀望爭議多
“紙扇長,醒木方,穿大褂,站桌旁。祖師爺留下說學逗唱,灑向人間笑一場。”相聲,這門需要“祖師父賞飯吃”的傳統曲藝藝術,一直以來有著“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傳承制度。傳統相聲一向以“口傳心授”為傳承模式,如果這種模式被改變,相聲是否也會跟著變了味?課程的設置是否科學合理?將來學生畢業后的就業前景如何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各方質疑聲也層出不窮。
中國曲協名譽主席薛寶琨對于相聲班的教育體系就有著自己的看法:“說是馮鞏開班的,但是馮鞏說的相聲其實還很值得懷疑,他說的是‘泛相聲’。相聲和表演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電影學院那一套斯坦尼的表演體系,是教一個演員如何改變自我,但相聲是要教一個演員發現自我。我覺得相聲演員最好的培養方式是‘隨性賦形’,就是根據一個人的個性來發展,師傅帶徒弟是很好的方式,有經驗的師傅能夠發現一個人的潛質。”
中華曲藝學會會長常祥霖則表示,雖然北京電影學院的嘗試“大膽、可敬”,但是中國缺少學院派的喜劇師資力量,教學比較脫離實際。他說,“喜劇不是耍貧嘴和繞口令那么簡單的”,要把相聲表演人才的培養當作一門科學來對待。
從中戲相聲大專班畢業的賈玲坦言,班里37名同學,現在還在說相聲的大概只有七八個人,女生只剩下她一個。
而對于報考的考生來說,報考相聲喜劇班更多的是作為他們的“后備選擇”,為自己考上表演學院提供更多的保障。在今年報考的人數中,大約三分之二的報考學生都是“兼報”相聲喜劇班,或許對很多人而言,一紙文憑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對于相聲藝術的愛好。考生劉娜原本報考文學院的影視劇作專業,憑借著自身的一些河北快板的曲藝功底,同時報考了相聲喜劇班打算碰碰運氣。她的想法很實際:“恰好自身有特長,又對相聲有點興趣,看見招生簡章的宣傳,就順便報考了。其實說白了就是為了讓考上北電的幾率更大點。”
●前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談起相聲喜劇班的生源質量,王勁松表現得很是樂觀:“900人里錄取20人,一定能選到不錯的苗子。”
面對社會上重重的質疑壓力,相聲喜劇班的發起者和負責人王勁松與馮鞏都表現得很淡定在他們看來,相聲和喜劇不僅需要繼承,更需要有所創新和發展。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有高等教育,相聲作為我國傳統的藝術瑰寶,走入高等教育的殿堂有其必然性。根據馮鞏的設想,通過與戲劇影視學院合作大課教學,可以有方向地培養相聲演員,培養出適合上電視的電視型相聲演員,以及適合上舞臺的舞臺型相聲演員。此外,王勁松還認為,讓青年相聲喜劇人才走進電影學院接受現代化高素質的影視教育,會帶動新相聲和新喜劇的創作以及讓表演走上新的臺階,豐富相聲喜劇表演的內涵。
對于大家所關心的就業前景問題,王勁松也表示,該專業畢業生主要流向各類型影視劇組及各大電視臺、電臺、文化藝術團體等。馮鞏也表示,除了單一的舞臺表演,電影、電視劇、話劇都需要喜劇演員。根據中戲相聲大專班的炙手可熱的情況,相聲班的就業前景也應當是比較樂觀的。
業內也有支持的人士認為,大家可以抱著更加寬容的態度看待“相聲班”,正如表演班不可能整個班都成為演藝明星一樣,相聲班也不能擔起學生個個成才的重任,所以苛責自然不用。大學教育本質只是一種普及教育,真正要在相聲界闖出一片天地,還需要名師指導和舞臺的磨練。賈玲的成功正是如此。“科班化”教育和傳統拜師學藝本不矛盾,都可以成為今后相聲喜劇界發展的選擇。
“北京電影學院辦好相聲大本班,不但有助于相聲事業后繼有人,也將為新型喜劇人才的培養教育方式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探索和思路。”王勁松信心十足地說。
更多藝考信息請訪問:藝路網藝術高考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