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藝考熱”再度升溫。隨著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幾大藝術院校的復試展開,面對成千上萬躍躍欲試且提心吊膽的學子,以及眾多望子成龍且心急火燎的家長們,我們這些當老師的自覺不能有負重望,有兩句話更是不能不說!
第一句話說給學生和家長聽:表演藝術不僅僅是鎂光燈下的俊俏身姿,這其實是一個需要文化做儲備的行當。
新人要成大氣候,除了天才、勤奮加機遇之外,文化素養的高低常常決定其藝術成就的大小和藝術生命的長短。但是很多考生參加“藝考”,并非出自愛好,而是鉆了高考分數低的空子。好在藝術院校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已在逐年遞增,恭請依舊抱著投機心理的人們另謀出路。
第二句話說給藝術院校聽:表演藝術不僅僅是“藝術”,而且也是產業。
既然是產業,那么就不僅僅需要藝術產品的生產,還需要對藝術產品的營銷,需要對消費藝術產品人群的培養。也就是說,這一行當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明星。然而,目前演藝院校依然只抓“藝術生產”即表演、創作和教育這三大專業,而屬于“藝術營銷”范疇的“交流與管理”專業盡管進入國內院校已有10年,但依然處在邊緣位置,從資金投入到軟件配置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至于最基礎、最實用的課程——“觀眾的培育與開發”,則始終沒有進入我們的課堂!
多年來,我從事芭蕾舞藝術普及教育,但僅以北京為例,愿意掏錢看芭蕾舞的觀眾群體并沒有得到大幅的增長。那么,民樂、西樂、現代舞的觀眾培育是否有專人在研究呢?我們縱使有眾多人才創作出藝術精品,如果缺少專業的藝術產品營銷者來推銷藝術產品、缺少懂得欣賞的人群來消費藝術產品,何談藝術市場的完善與穩健發展呢?
如此說來,面對持續高溫的藝考浪潮,考生與家長需要冷靜思考自己的選擇,藝術院校則需要具備前瞻性的戰略眼光,讓專業設置與今天與未來的市場需求掛鉤,從而為整個藝術市場的鏈條輸送人才。
[文章不代表人民網文化頻道觀點,只代表署名作者的個人意見。] (本文來源:人民網 )
[《 人民日報 》( 2010年03月25日 24 版 《快人快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