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內地做為華語娛樂圈之中擁有最多學院派藝人的地方,得益于內地林立著強勁的藝術院校,它們每年招募、培育新鮮血液,為娛樂事業的欣欣向榮立下了汗馬功勞。
雖然藝考不僅是將來的藝人考試,但若說最引人注目,那就非娛樂相關科目莫屬。這些考生未入行,已然受到了一套不一樣的標準和待遇,從報名到面試到放榜,一舉一動,皆被媒體放大與關注。
張藝謀、陳凱歌、姜文、鞏俐、趙薇等大腕歷經藝考之后脫穎而出,他們由此成為榜樣,鼓勵和指引著眾多青年沖向藝考。每年,藝考永遠不只是藝術考試,里面有青春、有奮斗、有回憶、有熱血、有很多故事……
壹,新軍藝考:興趣?or升學?
徐狂熱,今年20歲。他是煙臺一所重點中學的學生,理想專業是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和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去年他報了文學系,結果“復試的時候起床起晚,被刷了”。今年是他第二次到北京參加藝考,但感覺并不良好。
徐狂熱告訴我們,面試時《潛伏》導演姜偉做了他的考官“我對他真的是無語了!復試小品,他居然出了叫《除夕停電》的題目,讓我愣住了。還有他問我的那些問題,他是青島人,問我煙臺和青島是不是離得很近?兩者有什么區別?我又沒有在青島呆過,也不太了解青島,我怎么知道有什么差別?當時就愣住了,愣了半天,就隨便說,說著說著最后說跑了,說到煙臺的一些水果上,然后他就讓我停住,我就想:完了,沒戲了……”
“沒戲”的后果極可能就是再等下一年。
3月2日下午,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初試成績放榜,在報考的4297人中,有1535人進入復試,七成考生被擋在了復試門外。而這僅僅是初試,復試將更加殘酷——2010年北影本科招生中,10個院系、24個專業方向招生人數只是453人。而中國傳媒大學藝術類本科專業,686個招生計劃則吸引全國1.8萬人報考,最熱門的播音主持專業淘汰率超過98%。
藝考外表光鮮,但對許多學生來說,其實極不容易。首先,趕考就是一大難題。
許多懷揣夢想的考生千里迢迢只身一人從各地趕到北京,他們許多人很快就摸到“門路”,在朋友的介紹下找到了落腳處——由于經費有限,他們往往就在考試學校附近住下,房東都是常年做藝考考生生意的,一些苛刻的房東,一個十幾平方米的小房子,可以擺了十幾個床位,甚至還不分男女,只要誰出錢就出租。
接著,他們會為了成功率高一些,參加培訓班,而且多報考一兩家學校和專業。考生當中極少數只華山一條道僅僅報一個專業的。
針對性極強的輔導班效果是明顯的,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員老戴就告訴我們“我個人覺得今年80%的考生能夠進入面試階段的,都參加過輔導班。”
輔導班為臨陣磨槍提供了一條“有勝于無的捷徑”,因此報名輔導的大有人在,在我們采訪的眾多學生之中,極少沒參加過輔導班的。而收入頗高的輔導班遍地開花,成為如今藝考產業鏈一環。
至于那么多考生蜂擁藝考,目的何在?北京電影教員老戴那么多年觀察下來,他有他的看法:“01、02年的學生,大部分還是因為喜歡電影,從各地的普通高中生過來參加考試的,從03年開始,各地的考生就把考電影學院,看成跟考其他大學一樣的一種升學的途徑了。他們會專門參加一定的藝術培訓班。”
但正如北京電影學院醒目的標語:夢——開始的地方。藝術考試,確實有別于數理化的高考,考生們懷揣夢想奔赴北京等地奮力一搏,成為無法視而不見的力量。
對于未來的打算,徐狂熱的夢想是成為導演。“我想把夢到的夢境給體現出來,因為我在夢里面的世界太美妙了,每一個夢就是讓你覺得特別神奇,然后希望把一些社會情況拍出來,而且我更希望別人看到我的作品是什么樣的,反映出我這個人是什么樣的。”
第一年參加藝考的紫薇便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報考:“電影學院很有名,而且比較喜歡。最開始好像是因為電影學院出了很多明星,就慢慢了解到了這個學校,就想考。”但是談到畢業后的目標時,肖紫薇不是太明確:“看自己愛好吧,目前想做雜志社的編輯。”
來自山東諸城實驗中學的小滕則是非常堅定的想當演員:“我就想當演員,我也知道挺困難的,但沒辦法。就拿考試來說吧,今年考的應該比往年少一些了,我聽說前年是六千,去年是五千多,但還是挺難的。走一步算一步,人只能朝著這個奔,到時候當不了演員也沒辦法。”
來自內蒙的小賀今年報的是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和相聲喜劇表演,他說:“我屬于臨陣磨槍。我在電視上看過一些節目,一些專業演員他們都說,哪怕學的是這個也未必以后可以真正從事這個行業。但我覺得現在既然有理想,既然喜歡,那么還是應該給自己一個機會,畢竟還年輕,有夢想就要去追逐!”
人們不能接受的是考生不是為藝術而參加藝考。有關學校負責人告訴我們,藝考火爆是很自然的,當高考升學越來越困難、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只要你有一技之長,藝考便成為相對容易的升學途徑。特別是如今文藝的價值越發得到社會的認同,文藝產業蓬勃發展,藝考也就比往年更加得到家長的關注。
貳,藝考攻略手冊
老徐是一所藝術類院校的主任,參加過多屆藝考,在他看來,只要考生掌握了一套方法,是金子就總會發光的。而且眾多明星之所以能脫穎而出,也并非運氣而已。
其中,鍥而不舍百折不撓,恐怕是眾多藝人最常見進入藝校的一大攻略。
前一章,考生徐狂熱頗有意見的導演姜偉,其實就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連續考了兩年才考上。1992年,姜偉第一次參加北京電影學院的考試。他自認考不上,在考專業課的時候,他便先把考題抄下來。結果果然落榜。但因為抄下了考題,有了方向,姜偉開始積極為來年考試備戰。第二年,他被北影導演系錄取了。
這在考生丁磊身上也得到了體現,丁磊今年20歲,來自昆明,報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中國傳媒大學攝影系。今年也是他第二年參加藝考,心態相對第一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丁磊說:“去年考試的時候比較緊張。今年比較放松,第二年考了,套路都明白了一些,比較熟練了吧!比去年好。”
而考生們,首當其沖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支持,因為除非家長有意培養,要不然得到支持并非易事。“我的家人就是沉默,不是全盤反對那種,主要是看我自己,因為覺得未來還是自己決定,他們過多干涉反而會造就不好。”徐狂熱說道:“我們以前上高中的班主任,他也很支持我的,就是他對這方面說我非常適合,反而就是說鼓勵我能考試。然后當初上文化課,我因為學這個,在這邊學習,沒有學文化課,他也沒有說什么,我們那邊很多學生,我們老師都不希望去學這個藝術,都希望你好好學文化課,考個好幾本,給學校提高學歷,因為我們當地一些學校,各個學校之間競爭太強烈了。”
第一年參與藝考的王柳說:“家里人很支持。我在高中的時候,就確定了管理的方向,也學過一些相關的課,去年十一月份的時候,我知道電影學院有管理專業,是專門針對電影和電視的后期制作方面的專業,就想報這個專業了,后來又發現有院線管理這個專業。大體上知道院線管理,是做一些電影院渠道方面的事情,但是具體是學什么的,我還不是特別了解。但我有一些興趣愛好,關鍵是我覺得我性格很開朗,很適合做這個。”
在專業選擇上,中國傳媒大學招辦主任夏丹建議不要盲目:“一定是結合自己的長處,包括我們今年戲劇影視文學專業,有的孩子就喜歡創作,因為我知道有一些高中孩子自己已經寫小說,發表一些文章,還有一個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喜歡創作的同學可以報考。一定要結合你的長處和興趣,干自己所喜愛的專業,這是對一個人的發展最有利的。”
我們也發現,現在的考生和家長非常的充滿。在興趣不能滿足時,都會進行一定程度的“曲線救國”,選擇與興趣、長處相近的專業,如想當導演的考生丁磊便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攝影專業。“現在學攝影,肯定將來要以這個,先干攝影,干攝影,每一個干攝影的,最后都是想當導演。”
當年三度沒有考上的中戲表演系的湯唯,后來選擇相對容易的導演系,最終還是當下了演員,雖然過程曲折,但是一樣如愿,可謂“曲線救國”的典型范例。此外,同樣是中戲導演系畢業的張靜初也不例外。
而對于很多人而言,通過藝考是一道邁進藝術院線的門檻,進去之后,一切都是事在人為。如賈樟柯,當年連續考了三年,但是每次都是文化課不達標而不得進入,最后適逢1993年北影改革,方以“旁聽生”的身份開始電影夢,之后一躍成為世界知名導演。因此,對于部分人而言,首先考慮的則是進入,即便不是喜歡的專業,也可以在校內通過努力進行二次選擇,對此,清華美院招辦主任郭林紅說道:“教育部有一個規定,藝術類的學生不能轉到非藝術類,不能轉到院外,在學院內是有可能轉專業的。”
就像出國留學催生了各類英語培訓學校一樣,藝考則催生了相關培訓輔導班。如前一章我們談到的,許多學生和家長把寶壓在了培訓班身上,而且確實也起到了相當的作用,但不少人還是反對學生參加輔導班。中國傳媒大學招辦主任夏丹便說:“我個人認為不需要參加培訓班,這也是我們學校一直堅持不辦培訓班的原因。有些打著我們的旗號,或者是有我們的老師,這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我們面對這種情況也沒辦法,很苦惱。我們跟公安局也曾經報過案,但這得靠社會的力量解決。學生不需要參加培訓班,因為我們考核的是一個學生是否具備最基本的學習專業的素質就夠了,有沒有這種潛力,老師可以在考試過程中能夠考出來。因為你作為一個高中生,不可能那么專業,如果你已經學得那么專業了,這四年你還學什么?另外還有培訓班,有的時候會把孩子教偏了。如果一旦教偏了以后,老師再把你往回糾正,糾正回來再重新教你,實際上反倒是很困難的事情。所以,建議考生不要參加這種培訓班。”
叁,明星:考出個未來
香港許多導演都羨慕內地豐富的演員資源,因為學院派出身的演員總能讓他們拍起戲來更為如魚得水。事實上,內地眾多明星都是貨真價實藝考考出來的。
而回望藝考這些年,每個時代也都呈現了每個時代藝考的特點和目的。
70年代后期,中國電影產業百廢待興,亟需新血注入,重振活力。故此,“夢想”成為了這一時期藝考名人的制勝籌碼,然而,大學的門檻并非為一往無前的年輕人等待著:當年參加高考的近570萬考生中,錄取人數僅有27萬余人次,毛入學率甚至不足5%,高等教育一時間成為了“精英教育”;而作為名額更稀少的藝考專業,錄取率更是大浪淘沙、萬中取一,當時的首都,無論北京電影學院抑或中央戲劇學院等迄今仍代表考生藝術夢想的發源地,入學者始終屈指可數,考生對未來的憧憬,仍有一種茫然失措的尷尬。
當無數考生前赴后繼地趕往藝考試場筑夢之時,一個名叫張藝謀的人也出現在人群中,這時的他已是26歲“高齡”,且是咸陽棉紡織廠的一名搬運工,背包里那60張精挑細選出來的攝影作品,又究竟能否讓他沖破“最大年齡限額”的掣肘?何況,當時的他與日后的《紅高粱》尚無任何聯系,千方百計考取北影,只為給自己的生活留一條出路,畢竟3年的下鄉插隊、7年的工人歲月,讓他深諳“知識改變命運”之重要性,終歸接受命運的挑戰。所幸,他成功了,時任文化部長的黃鎮親自指示讓他破格錄取,張藝謀隨即走入恢復高考后北影第一屆攝影班,一個較其他學員大上十歲有余的“老同學”。
張藝謀考進攝影班的第二天,另一個叫陳凱歌的年輕人也緊隨其后,家學淵博的他全力向電影之夢進發,電影世家出身的他不同于張藝謀對謀生的追逐,而是為尋覓自己的理想而來,這恰好是中國電影翹首以待的人才。
踏入80年代,全國藝術院校始終屈指可數,除北京電影學院及中央戲劇學院,無非就是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十幾所藝術類院校,其他院校設置藝術類專業者更是鳳毛麟角,因此,一班富有藝術天賦的考生不但在付出他們的能力,更賭上了自己的運氣。
80年代的第一個藝考開考日,最有代表性的考生就是姜文。然而,當他考中央戲劇學院的時候卻遭遇過挫折,當時中戲的形體、聲音老師都給了他不及格。好在1980年的班主任是張仁里老師,張老師更重視的內涵與幽默感是姜文的強項,在考生們一片“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的朗誦聲中,姜文念了一段契訶夫的《變色龍》,不動聲色的打動了張仁里。他和一個女生搭班表演一段火車相遇,兩個陌生人交替睡著了,靠在對方肩上,互相要弄醒。這個表演張仁里也很欣賞。
80年代考入中戲的另一位國際天后鞏俐,則是姜文之后另一個幸運的對象,曾四度被中戲拒絕的她,先后經歷了分數線不符甚至牙齒不齊等尷尬問題,然而最終獲破格錄取。
90年代,藝術院校擴大學生規模,逐漸實行每年招生的制度,加之“明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開始成為考生們尋夢的地方,報考藝術類院校的考生逐年增長,這也意味著在這些人之中,難度越來越大,機會越來越少。面對著被淘汰、被拒絕的命運,他們中有人很幸運,也有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毫不放棄。
黃磊是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高考時他首選目標其實是導演,表演系是第二,可惜天意弄人,偏偏那一年北京電影學院、中戲、上海戲曲學院都只有表演系招生,導演系卻不招,沒辦法,他就跑去考了上海戲曲學院,結果在二試的時候被刷了下來。主考老師覺得他不適合做演員,還建議他搞文學、做編劇更合適。但黃磊覺得自己考的不錯,導演做不成那是學校不招,表演系考不上哪能甘心呢,如果考編劇還不如不考,絕不能放棄了。沒多久,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再度招生,黃磊又去考,結果很順利的考上了。
在這一代的考生當中,趙薇從不準參加考試,到幸運地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一段藝考經歷無疑是最幸運的。當年北影招生考試的時候,趙薇竟然“史無前例”的在考試前把準考證給弄丟了,結果被主考的崔老師告知,準考證弄丟了就不能參加考試。然而,正當趙薇坐在考場外的樓道大哭之時,那份失落與堅持,加上水汪汪的大眼睛,最終打動了崔老師。在崔老師的一再懇求下,辦公室負責人給趙薇補辦了準考證,趙薇最終順利地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成為了一名表演系的學生。
進入新世紀,擺在那些追求藝術或是追求“明星夢”的考生面前的,是錄取率愈加的微乎其微,報考基數大,招生人數少,即便如此,仍是擠破頭的態勢。面對這種情況,一些考生為了實現夢想,都選擇“鍥而不舍”,時間有的是,年年都來考,艱苦奮斗也要熬到考上為止。
在近年新晉的明星之中,湯唯便曾是這類考生之中的代表人物。因為父親是畫家、母親是演員,湯唯從小受到天然熏陶,長大后對表演開始感興趣,一門心思地要考進中戲,于是她獨自跑到北京,在中戲學校旁租下一間小平房用來備考復習。湯唯連續兩年報考中戲表演系,結果都未能踏入中戲大門,同時經濟也一度陷入緊張狀態,最苦難時,連交房租都成了問題,幸好有朋友相助。經過三年的努力,湯唯在2000年報考時另辟蹊徑選擇導演系,終于一次性過關,順利進入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