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廣西招生事件、西安音樂學院招生亂收費行為……2004年,高考招生腐敗行為通過媒體監督,成為人們高度關注的話題。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指出,高校招錄管理上的漏洞暴露很多,而有關部門監管不力。
招生人員墮落
典型案例:海南大學藝術院校招生黑幕———2003年8月,媒體報道了海南大學藝術學院招生黑幕:兩名基本沒有繪畫基礎的學生,卻以美術專業課高考“狀元”和“榜眼”的身份被錄取;該院美術系一位學生坦言:“招生老師收了我的錢”。
社會聲音:招生工作是一項“肥差”,是人所共知的“秘密”。
黃泰康代表:部分招生人員的墮落,使招生腐敗這個“多米諾骨牌”倒下了第一張“牌”。其實招生人員受賄一直存在,只是剛開始比較隱蔽。正是由于以往對招生人員的道德和法律上的墮落重視不夠、打擊不力,才導致最終形成典型的權錢交易。
“潛規則”盛行
典型案例:北航招生丑聞———2004年8月,一名廣西考生在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提檔后,遭該校招生工作人員索要10萬元錢。此事經媒體披露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社會聲音:花錢“買”好學校上,這是“江湖規矩”。這個考生和家長破壞了高校招生的“游戲規則”。
郭永運代表:“錢學交易”這一“潛規則”從被默認到“明碼標價”,人們為招生腐敗共同撐起了一把“保護傘”。沒有達到分數線的學生通過交費進入學校享受高等教育,同時使學校獲得經濟利益。必須建立起問責制,出現問題要一查到底,不僅要查辦學校方面,也要對行賄的家長、單位進行相應處理。
“自主權”濫用
典型案例:蘭州理工大學招生事件———一名內蒙古考生在2004年高考中取得547分的好成績,比當地本科線高出了50多分。她報考的一般本科院校中,第一志愿是蘭州理工大學。該校招錄人員稱,她的成績比學校在內蒙古的最低錄取分數線低3分,可以考慮通過“機動名額”錄取她,但必須要交3萬塊錢。
社會聲音:學校招生自主權越來越大,“機動名額”就是斂財的“聚寶盆”。
萬選蓉委員:個別高校不能正確對待逐漸擴大的招生自主權:不是用來選才,而是用以斂財。有的高校利用外語小語種、保送生、特長生、預科生等特殊招生形式,鉆“機動名額”、“定向招生”、“自主招生”等招生錄取政策的空子,在招生錄取環節進行亂收費。
“關門”搞招生
典型案例:西安音樂學院“贊助費”案———2004年7月,一名浙江考生在考取西安音樂學院后,被招生辦要求將3萬元“教育基金”匯到學校賬戶,否則將不予錄取。有關部門查出,近幾年西安音樂學院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收取各種“贊助費”和“捐款”金額巨大。
社會聲音:高校從招錄人員的確定、錄取分數線的劃定到選人提檔,整個招生過程神秘莫測。
茍建麗委員:招生信息的不公開,為高校招生的“暗箱操作”留足了空間,使得一些高校蒙蔽社會以及學生、家長大行腐敗得以隱身有術。應該讓招生活動全程透明,以保證對公共教育資源分配的公開、公平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