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音、上戲于昨日在申城考點拉開藝考大幕,考生們對藝考這座“獨木橋”依舊熱忱。不過,隨著藝校生就業壓力的增大,這份熱情背后多了幾分現實,不少考生表示,已經做好“炮灰”準備,不能成名就改別的出路。
有考生三過“獨木橋”
上戲藝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熱門專業的錄取率接近200:1。考生馬艷敏透露,自從高中下定決心要報考表演專業之后,自己便在高二、高三的兩年時間里持續參加表演培訓班。“每個寒暑假外加每個周末都要去,每個課程的費用在三千到四千元。”
除了一些第一次參加藝考的學生之外,也有不少的考生是第二次,甚至是第三次參加上戲的考試。“我就遇到過一個男孩,前年因為文化課不過關沒被錄取,去年是過了初試但意外錯過了復試時間,今年已經是他連續第三年來參加了。”上戲考場外一位負責引導學生的老師告訴記者。
對于考生的執著,這位老師表示,考生是否熱愛表演藝術是最重要的。“有些考生自身并不喜歡藝術,進入學校
多數人做好“炮灰”準備
藝考中可能當個“炮灰”,但即便擠破頭進了藝校,想在畢業后從事本專業工作,也是異常艱辛。記者發現,很多藝考生不僅做好當“炮灰”的準備,對畢業后的規劃也早作打算。
小薛2011年畢業于國內某藝校播音主持系,當年他高中時成績不理想,考不上重點高校,自身嗓音條件又不錯,才想到“曲線救國”。可進了藝校后,才發現這條路很難走。他們那一屆同學有29個人,畢業后三分之一當了主持人,三分之一出國、考研,還有三分之一“轉行”。小薛說,他們班當主持人的比例已經算很高了,聽說別的班級這個比例可能只有十分之一。
出乎意料的是,不僅“過來人”深諳藝術之路的艱難,如今連未踏入校門的藝考生也早已“看穿”。今年報考上音聲樂系的江西考生小羅坦言,自己早已想好“出不來”的退路。小羅自幼喜歡唱歌,從小就有一個舞臺夢,這次報考的是聲樂系,“如果能考入上音,一定會全力以赴學習,但是實在不行,我也想好了,就去當聲
和小羅一樣,幾乎每個考生都對自己今后的道路做了詳細的規劃。報考導演專業的宋筱就向記者透露,她希望在本科四年之后繼續讀研,最好能有去國外學習的機會,在結合了中西學術知識之后能留校做老師:“畢竟畢業就能導戲的幾率太小了,做老師也比較穩定。”
并不是所有人在畢業后都能進軍電視圈、電影圈,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炮而紅,而考生們似乎也意識到了這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同時符合實際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道。而當記者問到,是否會在大學期間利用自己的專長去參加一些選秀節目時,考生中也是仁者見仁。“像主持人大賽這樣的選拔類節目我會嘗試參加,但主要還是為了檢測自己的能力,并不是說想借此成名。”桂裕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