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藝考名校正在陸續開考,2014年被譽為“最難藝考年”,為何藝考仍舊紅火,尤其是山東藝考熱度仍舊不減?
支撐藝考紅火的是學歷
●熊丙奇,知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2014年藝考生高考,總體來說有兩大變化,一是大多省市按教育部的要求,對多數藝術類專業進行省統考,只是少數學校依舊保留校考;二是提高文化課成績要求。這兩方面改革,據稱是為了扭轉目前藝考存在的兩大問題,一是“曲線高考”,二是學校校考腐敗。
表面上看,提高文化課、實行省統考,確實可以一定程度遏制“曲線高考”,并限制高校的招生潛規則,可是,從藝術類考生的招生、培養看,這些改革卻是與擴大學校自主招生權力、讓學校招收適合本校的藝術類考生背離的。這暴露出我國教育部門在推進教改時,還是采用行政治理思路,同時沒有做好深入推進教改的準備。
鑒于藝術類人才培養的特點,學校根據本校的辦學特點,自主招收適合本校的學生,極為必要。全省范圍內的藝術統考,雖然通過限制學校的校考權,“保障”了考試公平,可會進一步加劇藝術考應試化趨向,也不利于學校招收適合本校的藝術生;而對藝術考生提出更高的文化課要求,也與藝術類人才的培養不吻合,有一些有藝術特長的學生,文化科目的成績并不理想,另外,目前的文化課成績,并不代表學生的文化素養,也只是文化科目的應試成績而已。按照目前的改革舉措,藝考很有可能進一步走偏。
藝考之所以演變為“曲線高考”,是因藝術考生并非出于喜歡藝術、今后想從事藝術類方面的工作而選擇藝考,而是為考上大學,獲得一張本科文憑,藝考報考、藝術生培養、就業都嚴重異化,相當數量的藝考生,并不關注上大學究竟能學到什么知識,也不準備今后從事藝術工作,與之對應,一些藝術類學校和藝術專業,也深知學生選擇藝考的“目的”,因此,也不重視人才培養質量,于是在招生、培養中不堅持標準。說到底,支撐藝考紅火的是學歷,而不是藝術教育、藝術事業發展。
相關藝考觀點:
藝術人才文化知識結構單一
●黑羊,自由藝術家
現在的學生參加藝考,有些是自己出于對藝術的喜愛,為了夢想。這些學生為了自己單純的初衷選擇藝考,一點沒錯。
但是由于中國藝術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這些孩子花了很多錢去學習藝術卻往往事與愿違。有些藝術院校為了賺取錢財不斷擴招,又沒有足夠的師資對學生負責,學生畢業后缺乏藝術創造力,很難適應市場的需求,這是一個很悲哀的現實。
此外,現在的藝術院校招收藝考生對文化課成績要求很低,這是不可取的。真正做藝術的并不是一個手藝人,中國學院派教育一大問題就是文化與藝術的斷層,培養出來的人才文化知識結構顯得單一。這是在招生的階段就出現的問題,學院主要注重專業而不是學生的文化知識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