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搜羅2005年至2011年近7年各省份的高考數據,涵蓋了1223所高校,覆蓋率達99%。自5月27日“我要報哪兒網”上線至今,這一高考志愿填報智能推薦系統目前點擊量已突破8000人次。這是武漢大學國際軟件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研一4名學子張河川、龐龍、周翔、周瑤歷經3個月開發出來的杰作。
“我們的數據庫囊括300萬條數據。這些數據走到現實中,就是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本報考書。”周瑤告訴記者,“大伙先將龐雜的高考錄取數據從新浪和搜狐網站上下載,然后再和各省份志愿填報專門書籍進行比對,確認無誤后統計錄入。”
周瑤說,他多年前就希望做一個幫助考生填志愿的工具,皆因切身體會。他來自江西省撫州市。2007年高考,他抱著學校發的厚厚一本書,查看各個學校的錄取分數和招生信息,感覺很不方便,市面上也沒有有效的工具可以提供信息或咨詢服務。“關鍵是選專業比較苦惱。當時我根本不懂各個專業將來要學習什么,將來職業規劃又該如何,基本上都是聽說什么專業就業好就填那個專業;到上了大學才發現,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很重要,因為這樣學習才會更有積極性。”周瑤說。
他介紹,他們將報考者的愛好興趣排在了職業規劃和目標城市兩大因素之前。“我們這個團隊有學社會學的同學,還有學經濟學的同學。我們參照一些職業性格測試法,為興趣、職業和專業找對應關系”。
周瑤說,許多來自家鄉的學弟學妹正在用這個網站。他們還采集了用戶反饋并不斷完善,大部分人反映搜索結果準確、數據齊全、圖表對比很有針對性。
“此前,我們也發現有相關網站,但有些是收費的。”周瑤介紹說,“我們開發的這個網站完全是公益性質的。”
昨日,記者上網體驗了一下高考志愿智能推薦系統。
進入界面后,沒有任何可疑的彈出窗口,界面很直接地為考生填寫生源地、文理科及預估分數線或實際分數線留出三個空。記者填寫了來自“湖北”,為“理科生”,考了“610”分。進入下個界面,記者選擇了“智能搜索”。在“我的特長愛好”一欄,記者通過點擊選擇了“喜歡與人交往”、“喜歡競爭,敢冒風險”、“善于理性分析和推理”。在“我將來想從事”一欄,記者選擇了“金融 銀行 證券 保險類”。在“想要去的求學地”一欄,記者選擇了“武漢”。彈出的“推薦結果”界面列出了“華中科技大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武漢大學電子商務”等多種推薦……系統還分成了“適中”、“冒險”、“保守”等三類,這都是結合歷年高考大小年的情況。按照“冒險”選擇,希望填報傳統熱門——金融類專業的記者,被推薦填報武漢大學工商管理。而根據“適中”選擇,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被列為五顆星——推薦頭名,關聯度稍弱,但保險系數提升。
記者又勾選了華中科技大學金融工程與武漢大學電子商務,對比圖表馬上列出了兩種選擇的一系列數據,有兩校7年來的錄取最低分、專業錄取均分、高校錄取均分、湖北錄取人數、湖北控制線。兩種選擇化為一紅一藍兩條線,與記者“610”分的基準黑線,十分明晰地列出了高低關系,怎么選才能讓“610”分更有優勢,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