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未來 畫筆繪就
3月中旬,轟轟烈烈的藝術類專業考試落下帷幕。全省5萬多人的藝考大軍,美術類專業考生有近2.8萬人,占到一半以上。上世紀八九十代被人視為“不務正業”的繪畫,如今炙手可熱——
招生院校多了
培訓市場大了
3月初,太原市南內環街某藝術培訓學校,近200名學生考完離去。除了雙休日還有學生前來培訓,此地其他時間一掃往日的喧囂,陷入人去樓空的寂寥。
某天上午9時,校長陳麗萍坐在數百平方米的大教室,正在全神貫注地畫著一張頭像素描。從教室一角望過去,她幾乎淹沒在密密麻麻的畫板叢林里。“從3月到6月,這段時間學校只有雙休日班,是一個空檔期,我們可以輕松一陣。”看見記者進來,陳麗萍放下手中的筆,說:“習慣了,一有空就想畫。”
陳麗萍1996年與朋友一起辦起了這所培訓學校。那時,太原市此類培訓學校還不多,因為學習藝術的考生很少,錄取藝術類考生的院校也少。“學校成立時,全國只有30多所高校錄取藝術類考生,而且基本都是獨立設置的藝術院校,綜合類院校非常少。那時沒有省聯考,每年3月份,我們都會領著學生全國各地跑,到錄取院校參加專業考試,北京、天津、河南、河北都去過。”
十幾年過去,當年一起辦培訓學校的多數已經不做了,但又有更多培訓學校成立起來。“后來綜合類院校也逐漸開始設立藝術類專業,招收美術類考生的越來越多。今年在我省進行美術專業校考的就達到了280多所,這還只是二本以上院校,不包括三本、專科院校和我省高校。”張國強(化名)兼職進行“一對一”美術專業高考(微博)培訓,他回憶說,省聯考之前,最早我省曾在山西大學舉行統一考試,但考試成績僅供省內高校使用。后來才有了省聯考——考試成績不僅供省內高校使用,也是考生參加省外院校考試的門檻。
水漲船高的還有學習人數和培訓費用。“學校成立至今一直致力于高考美術類專業培訓,1996年有40多個學生,當時一個學生一個月需要二三百元費用,這在當時也不是一個小數目。現在每年招生在150人以上,最多時曾達到300人,學生學費每個月在1200元左右,有的培訓學校每月在2000元以上。”陳麗萍說,學校沒有刻意做招生宣傳,一方面因為藝考培訓市場“蛋糕”越來越大,但瓜分者也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對相當一部分家庭來說,藝術專業學習開銷是一筆不小的費用,要對得起家長的每一分錢。
考試題目簡單了
專業學習快捷了
“專業考試越來越簡單,從來沒拿過畫筆的學生,最快經過3個月培訓就可以應對考試了。”陳麗萍說,美術專業的考試和學習越來越快捷了。
1996年,美術類專業考生高考不考數學,文化課分數也很低。但在當時,各錄取院校都非常重視專業成績,錄取時也以專業成績為主。專業考試中,除了基礎知識,還要考專業設計。“當時考什么專業,就必須考這一門課的創作設計。比如考服裝設計專業,必須把服裝設計的草圖畫出來;考園林設計,必須把園林設計的草圖畫出來。專業基礎考試時,手法也以寫生為主,比如考試現場坐一名模特,或者畫頭像,或者畫胸部,靜物也是擺的實物。教學生時,我們也都是拿真實的骷髏頭進行教學的。”
“以前的學生學得很辛苦、很專業,基礎的像素描 、色彩、速寫 要學,學生還必須學會創作,像成角透視、一點透視等專業知識都必須學。”陳麗萍感慨地說,現在的學生除了聯考考素描、速寫、色彩之外,余下的校考基本上是以素描、色彩為主,速寫都不怎么考了;考試也成了默畫,就是給出一個文字描述題目,按照題目根據自己的想象構圖和表現。學校錄取時也不是只按專業課,有的學校是某些專業按文化排名錄取,某些專業按專業分排名錄取,某些專業按文化課和專業課相加各占百分比錄取,有的還規定文化課、外語的分數線。
更重要的是,“以前的學生學習是因為真的喜歡。最初招生那幾年,學生們來了學習都非常刻苦,有的到了規定睡覺時間也不回寢室,求著老師讓他們繼續在畫室畫,經常有熬夜通宵畫的,有的一晚上能畫一整張全開的。當時他們看的書也都是大師們的,莫奈、梵高、倫布朗等等,還有藝術概論、中西方美術史等,很專業,知識面也很寬。”提到以前的學生,陳麗萍很驕傲。
現在的學生不一樣了。因為文化課分數低,學美術成為上大學的捷徑。“現在我們這里的學生有70%都是為了考大學而來的,有的學生來之前連繪畫的鉛筆都沒拿過,素描根本就沒有接觸過,所以專業課都是‘速成’。”陳麗萍介紹說,只有30%的學生有自己的計劃,比如考哪所學校、以后從事什么工作等。而且現在的學生吃不了苦,老師想讓孩子多用點功、多學會兒,有時家長都會打來電話,說自己孩子身體不好,盡量少點作業、多休息等等。“對于沒有任何基礎的學生,如果老師教的方法對,學生學習也特別認真的話,最快3個月就可以參加考試了。”
父母親支持了
社會有需求了
張國強是70后人,當年上學學繪畫的很少。“我家是農村的,父母當時覺得文化課成績才是成績,把畫畫叫做不務正業,整個社會氛圍基本如此。”
“我從小就愛畫畫,但父母親特別反對,一看見我不寫作業只畫畫,就說我不務正業。有一次我悄悄畫好畫想參加比賽,父親敲開門發現了,一把就給撕了。”張國強說,現在整個社會觀念和社會輿論變了,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長都有了這種認識——孩子學什么都有出路,都能考上大學,所以也支持孩子學美術等藝術類專業。
學藝術需要天賦,這是人們普遍的看法。對此,陳麗萍有點不同認識:“對于美術,每個人都有這方面的基礎,因為平時看到的、觀察的等等,都是基礎。比如女性喜歡逛街買衣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觀念,其中可能有些人就特別愛穿,也會穿。對于美的、漂亮的東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評價等,這些基本的審美觀念已經融入日常生活中。“學畫畫最初不存在天賦問題,每個人都可以。剛開始應考的話,老師教你怎么畫怎么畫就行,在這個階段基本體現不出天賦。”
“現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除了日常開支,有了很多額外花銷,比如衣服、化妝品、旅游、休閑等,設計師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出現并發展起來的一個職業,而設計師職業的基礎就是繪畫,比如服裝設計、絲巾設計、房屋裝修設計等。”張國強說,網上有消息報道說,在法國,美術是中小學校的主課之一。“我們現在從更實用的角度來看,學美術還可以讓學生有一技之長,多一份生存能力。上海世博會山西會館的設計、宣傳彩頁等,就是從我們這兒出去的一個學生做的,該學生現在是太原科技大學的一名老師。”陳麗萍自豪地說。
(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