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出的畫要具有空間感和立體感,這也充分體現了素描構圖的重要性,關于素描中的空間感和立體感,藝考生可隨著中國美術高考網一起看看詳情。
立體感
在一張平面紙上向人們提供一個凸起或凹進去的幻覺構成一個逼真的立體形狀,這就是立體感。
1.立體的原理
假如在桌面上放著一張紙和一個火柴盒,便會覺得紙是平的,沒有立體的感覺。而火柴盒卻感到立體。其原因是:紙只能看到一個面,火柴盒卻能看到三個面,從而不難發現,立體的條件是具有寬、高、深三度空間的。也可以說立體是三個以上面的組合體。但是,初學者由于缺乏物體的體積是由面構成的原理,沒有樹立一個立體感的觀念,因而只是局部地觀察物體。所以當他描繪物體的時候,不會在畫寬和高度的同時,正確地畫出它的深度,從而把物體的立體感畫出來,卻往往專心致志地去畫物體的邊緣輪廓線。
物體是由內部的結構決定立體的形狀。有什么樣的結構就有什么樣的外形,所以結構是立體外形的因素。不同的結構呈現出來的表層面也不同(包括平面、凸面和凹面)。初學者以為物體與背影接界的邊緣是外部形狀。其實它只是外形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物體的外形應包括它本身結構的不同所產生的全部不同朝向的塊面。所以在畫外邊緣輪廓的同時,還要畫出通過面表現立體的結構。畫面能表現出結構就會有立體的感覺。
2.創造表現立體的條件
立體性是物體的特征之一,但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很好地表現出它們的立體感。只有在體現出它們面的組合和結構時才能較好地畫出它們的立體感。為此,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①選擇合適的角度。從某一個角度看,只能看到物體的一個面或兩個面。所以,選擇的角度最好能看到物體三個以上的面。
②要善于歸納幾何體。有些物體表面結構比較復雜,如人物頭部的正面、側面或半側面,深陷的眼窩,向前突出的眉弓和前額,兩塊較平的顴骨,中間突出的鼻子,還有鮮明的下頜輪廓等。若把它們歸納成具有幾塊明確的面的幾何形體就易于表現了。
人體也是這樣,把復雜的人體各個部分理解為幾何體塊,在光的照明下就不難發現它的立體感。
③有效的照明。微弱的光線或是全正面光和全對光,會影響立體的效果。要表現立體感最好是光線比較明亮而且集中射到物體的隆起或凹陷處,而不是它的邊緣。光源與物體也要有適合的角度,如斜射光線、頂射光線、半逆光線,還可以加輔助光和反光。
3.表現立體感的方法
表現立體感的方法,常常有以下三種:
①用明暗表現立體感。物體由各種不同的面組合而成。在光的作用下,各種與光源不同轉向的面,會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深淺調子。在觀察物體立體感時首先要考慮到體積,然后才考慮面,最后才考慮到線。在素描的順序中則是一點、二線、三面,最后是體積。這就是用點與線來定出塑造形體的面之后,由深到淺地依次對比地畫出明暗調子來。
②用明暗與輪廓線相結合的畫法表現立體感。這種輪廓線是指外輪廓線和內輪廓線,也就是結構線。用它去畫出物體的。形體結構。以結構線為主,以明暗調子為輔,或以明暗為主,以輪廓線為輔。其作畫步驟有以下兩種:
其一,先用線畫出形體結構,再加上明暗調子。
其二,先用調子畫出立體感覺,再加結構線。
③用變化輪廓線表現出立體感。用粗細、輕重、虛實等富有變化的線畫出物體的形體結構,也可以像中國畫的皴染那樣,加少許陰影。
空間感
所謂空間感,是指物體的深度層次。在平面的圖畫中取得空間感一般都采用以下五種方法:即幾何透視法、視覺透視法、暈光襯托法、焦點透視法和遮露法。畫家常利用這些方法來描繪物體的空間感的。
1.幾何透視法
幾何透視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平行線的會聚,它像公路或鐵路伸向遠方那樣,越遠越小,而越近就越大。我們利用這個幾何透視原理,可以畫出任何物體的空間距離。在拒絕物體形體的時候也是這樣近的大遠的小。
①同樣大小的圖形感覺上遠近相同。
②不同大小的圖形感覺上大的近些,小的遠些。
③相同大小的蘋果感覺上遠近一樣。
④不同大小的蘋果感覺上大的近些,小的遠些。
同樣,任何一個物體,由于它們在空間時與觀者的位置不同,在圖畫中也有高低位置的區別而出現空間感覺。俯視時,在圖畫中位置是近的物體低,遠的物體高;仰視時,近的高,遠的低。
俯視時的圖形:
①俯視時,不同大小遠的高、近的低。
②俯視時,同樣大小近的低、遠的高。
仰視時的圖形:
①仰視時,不同大小近的高,遠的低。
②仰視時,同樣大小近的高、遠的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