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2010年全國高考還有不足3個月的時間。山東省日前高調宣布取消省內照顧性高考加分項目,立時引發輿論關注。原本為引導素質教育發展的高考加分項目為何走入“死胡同”,“新的形勢下高考招錄制度如何進行變革”等一系列相關問題再次成為議論焦點。
取消省內高考加分引爭議
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在品德、學業等方面具備一定條件的考生,可在高考成績基礎上適當增加分數投檔;同時,各省級招生委員會在報經教育部批準的前提下,可增加僅適用于本地的照顧性加分項目,山東此次取消的加分項目即屬于后者。全部取消省內制定的高考加分,目前在全國尚不多見,山東此舉一出,立時引發輿論爭議。
長期關注高考招錄政策的山東師范大學教授權朝魯對此“拍案叫好”。他認為,取消省內照顧性加分有助于維護高考公平。權朝魯說,從近年高校錄取學生情況看,包括思想政治素質在內,一些加分考生的綜合素質并不突出,山東自行增加的照顧性加分已沒有“確需設立”的必要。同時,取消這些加分政策還有助于防堵腐敗漏洞,避免因“跑關系”加分帶來的高考不公。
許多網民也表示,高考加分政策本身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沒有好的制度對其公平性進行保障,不如干脆取消。網民何耀超說:“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與其讓變了味的加分政策繼續走偏下去,演變成帶有功利目的的工具,不如干脆回到原點,取消加分政策,讓所有的學子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網民張成浩說:“我期待其他省市也能效仿山東的做法,盡快清理高考加分政策,還孩子們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
而另一種意見則認為,取消省內照顧性高考加分有些“因噎廢食”。陽信二中副校長王玉貴認為,高考加分對于推進素質教育的導向意義不容忽視,全部取消過于絕對化。比如過去山東為省級優秀學生干部高考加分,一方面是對他們因履行學生干部職責減少學習時間和精力的補償,更重要的是起激勵作用,鼓勵學生干部在繁重的高中課業之余積極為同學服務。
部分高校招生負責人士則認為,加分考生只占少數,取消照顧性加分對高校招錄影響不大。山東大學招生工作辦公室主任王仁卿說,加分考生在考生總數中只占極小部分,絕大多數同學單憑高考分數報考大學。對推進素質教育而言,完善高考考試制度和人才選拔標準更重要。
加分項目“人為因素”影響大
山東高考人數位居全國前列,每年錄取分數線在全國較為靠前。來自山東省教育考試招生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山東共有71.7萬名考生參加普通高考,本科一批文科分數線為596分、理科586分。從接近文科“一本”分數線的595分向上看去,10分之內有5041名考生;而理科在585—595分之間則聚集了14100人。一分之差影響高考成敗并不鮮見,而山東省內制定的加分項目動輒10分乃至20分,影響實在不容小視。
記者調查發現,如同在體育比賽中很容易引起爭議的武術表演、藝術體操等“評定打分類”項目一樣,近年來,山東陸續取消的省內高考加分項目也多屬于“評定類”加分項目,如對省、市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的加分等,其受“人為因素”的影響相對較大。
這種“人為因素”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高中學校在分配這些“加分名額”時,往往不得不優先照顧一些家長有權或有錢的“關系”考生;另一方面,出于學校和教師評優爭先的考慮,一些高中學校干脆直接把尖子生評為“優秀學生干部”或“三好學生”,幫助他們增加考取北大、清華等名校的保險系數,從而為學校爭得各級榮譽甚至數額不菲的獎金。凡此種種,都影響到了高考加分的嚴肅性和公平性。
多年從事高中教育工作的濰坊一中校長于允鋒認為,高考加分制度本意是為了對高校選拔人才時把分數作為唯一標準的弊端進行糾偏,但在實際操作上,由于部分加分項目本身裁量自由度過大、選拔程序的公信力又存在問題,不僅未能對素質教育起到良好的示范引導作用,反而帶來新的教育不公。因此,山東取消省內高考加分項目,可謂善莫大焉。
尋求高考公平與素質教育的最佳結合點
山東省教育廳在解釋“取消省內照顧性高考加分項目”時表示,取消加分并不意味著對有特長或在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考生不予照顧,而是轉化為其他形式進行評價,如在高考錄取中把學生高中階段綜合評價信息(包含各類特長、各種獲獎情況等)納入考生信息檔案,要求高校在錄取時充分考慮。
然而,取消這些加分無疑將部分增大高考風險,甚至使高校招錄再次回到依據考分高低定勝負的“原點”。一些高校招生工作人員透露,盡管山東已通過向高校提供學生綜合評價信息等方式,對有特長的考生給予照顧,但在尚無明確標準要求高校如何“充分考慮”這些信息的情況下,面對具有很高社會認可度的高考,高校錄取“低分高能”考生面臨極大壓力,素質教育仍難走出“分數困境”。
山東省教育招生考試院院長王坦提出,當前通過大幅變革高考招錄制度引導素質教育風險較大,而通過在高考科目中增設“基本能力”測試引導中學開齊、開全課程;引導學生重視學習體驗、提高實踐能力則相對安全、公平和公正。“基本能力”測試應綜合考查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突出能力要求,強調素質導向。
記者調查還了解到,不少學生家長對高校自主招生帶動素質教育寄予厚望。高三學生家長杜瑞鶴說:“我支持兒子先后參加了兩個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高校自主招生一方面給考生增加了機會、拓寬了選擇路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高校選拔到更加合適的生源。被清華大學破格錄取的錢鐘書、被山東大學破格錄取的臧克家,都得益于靈活的招生制度,最終成為一代大家。”
此外,還有一些教育人士呼吁盡快實行多次考試,徹底打破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弊病。章丘四中校長劉金水說,高考也應以開放心態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在美國,相當于我國高考的SAT考試一年考7次,考生可選取分數最高的成績作為申請大學的依據。高中生平時參加的各種社會活動,對申請名牌院校也大有幫助。這些都值得我們在尋求高考公平與素質教育的最佳結合點時借鑒參考。
更多藝考信息請訪問:藝路網藝術高考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