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本科層次的畢業生沒有什么優勢可言。要在擇業時處于有利的位置,至少需要碩士畢業。”日前,同濟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陳宇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高考能考上名校的好專業當然是好事。但是對于絕大多數考生與家長而言,怎么選擇學校與專業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
父母報名時忽略孩子本身需求,有可能造成人生大遺憾
令人遺憾的是,沉重的高考壓力讓職業規劃離考生還相當遙遠。不得已,他們的父母越俎代庖,成了高考報考志愿的決策者。
在分數一定的前提下,很多父母都是把眼光集中在“差學校的好專業和好學校的差專業”之間。考慮到好學校有良好的校友資源,高素質的同桌,其他專業的好老師也可通過選修來與好專業同學共享,所以很多家長會把寶押在好學校分數低的專業上。
但是,家長們是否充分分析論證了孩子的興趣、個人素質,以及選定職業的前景呢?
首先,同一分數能選擇的“差學校”真比“好學校”差很多嗎?一線城市也有教學質量一般學風差的學校,所謂的好學校里也有被國家教育部亮了紅燈、黃燈的專業。
其次,由于家長對具體行業的不了解,不知4年以后一些本來在名聲上顯得陌生的冷門專業冷門學校,忽然成了就業黑馬。偏門學校的某些專業也許正是容易獲得留學獎學金的“出國人員培訓基地”。
更大的問題是,家長只關心金融、計算機這些熱門專業,將來掙錢多,孩子可以當白領。但他們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成長沖動。一個能讓孩子投入的領域,和他“無所謂”、“只是接受現實”得到的專業,哪個更能讓孩子成功?
在職場,有太多這樣的人,將興趣與飯碗嚴格分開,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8個小時后決不再想工作。而那些成功人士,多半是能為了工作廢寢忘食的人,他們的職業生涯充滿了樂趣和激情。
什么樣的人更會得到領導的青睞,前輩的提攜呢?不言自明。
父母知道,孩子12年寒窗苦讀,上過了各種培訓班,甚至是一對一的家教,全家人的精力、金錢、美好年華都耗進去了。最終收獲的人生是孩子不喜歡的樣子,那么這機會成本是否也太大了?
退而求其次,有時反而給了考生更廣闊的人生
看看這些令人矚目的名人:生命科學家、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饒毅,畢業于江西醫學院(現南昌大學);廣州恒大集團恒大地產董事長許家印,畢業于武漢科技大學;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畢業于深圳大學計算機專業;金牌編劇六六,畢業于安徽大學國際貿易系;著名經濟學家樊綱,畢業于河北大學經濟系。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向媒體提供這樣一組數字:國內近千名青年企業家中,只有10%畢業于北大清華復旦等名校;80%的人均出身自國內普通的大中專本科院校。
“考不上名校,也可以選擇報考其他高校的強勢專業。”陳宇光建議考生學會“曲線救國”戰略。假如考生十分喜歡飛機專業,又考不進清華大學的航空航天學院,怎么辦?毫無疑問,先報考西北工業大學飛機專業,而不是報考上海的“985”高校學習造飛機。因為西工大飛機專業學科在國內是很強的。通過在西工大4年的努力學習以后,再報考清華大學航空航天學院將變得更加容易。
在基礎學科與管理專業選擇中,陳副院長說,隨著知識的創新需要,交叉學科的越來越受重視,本科階段學習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的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既可繼續學數學專業,又可學習管理專業,還可攻讀汽車制造、建筑設計專業,具有很大的選擇空間。相反,本科學習管理專業的學生選擇面就會變得十分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