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它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它的學生不受年齡、民族和已有文化程度的限制,且能遍及城鄉各個角落。
而當時的中國高等教育所具備的規模和條件,遠遠不能承載這樣的歷史使命。為補償這一代人,1981年國務院下發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試行辦法》,在北京、上海、天津、遼寧試行自考,之后在全國全面展開。
如果說自考是對被“文革”耽誤的一代人的補償,那么它對“80后”、“90后”則意味著更靈活、更多的選擇。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周海2004年高考被錄取的第二志愿不是他心儀的學校和專業,家人勸他復讀,但他毅然選擇了自考。
新疆自治區自考辦主任高度稱贊自考這種方式,他說,自考以其嚴格的質量和良好的聲譽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影響波及海外。目前在國際上已有美國、英國等23個國家對自考互認學歷、互認學分。
記者了解到,自考已為我區經濟建設培養了16萬留得住的人才。自考制度為國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促進了教育公平,為建立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形成學習型社會作出了重要貢獻。
我區1985年11月首次自考時,有漢、維兩種文字開考的5個專業。目前已發展到有漢、維、哈、蒙四種文字開考的119個專業。